本地球迷總會留意過80年代的精工、寶路華及南華爭霸,以至90年代東方、南華、愉園、星島及快譯通等列強逐鹿難忘場面;縱使本地足球風光不再,但這些歷史依然留在不少球迷記憶當中,80後球迷阿Kan在疫情期間想到自製8、90年代港甲迷你球衣,希望可以回憶保育香港足球歷史。
記者/攝影:曾雁平
與不少球迷一樣,Kan自小透過電視足球節目認識足球,之後隨擁南躉父親入場觀看本地足球,自此對本地足球不離不棄,求學時期與同學入場看雙料娛樂,冰河時期繼續入場支持,後來出了社會工作,開始收藏本地球衣,以尋回對本地足球的記憶。
他說:「10歲左右開始迷上足球,主要是每星期通過電視台的節目及足球雜誌,起初是先接觸歐洲足球,1990年開始看世界盃,因父親關係,開始入場看本地足球;就算冰河時期也有入場支持,到2000年中期羅傑承再入主南華,他做很多市場推廣,很有心,令球市復蘇,近年因為有了家庭,加上工作關係少了入場,但仍有留意。」為了解80年代本地足球的黃金期,Kan上網翻看精工、南華及寶路華的比賽,確認胡國雄是自己心目中的最佳10號。
問到他為何會有自家設計迷你球衣(右圖)的念頭,他表示因武漢肺炎疫情多了時間在家工作,加上有留意日職球會製作的球會精品,開始思考能否自家製作港甲迷你球衣,希望帶些關於香港足球的回憶給本地球迷:「我會形容做港甲迷你球衣是回憶保育,其實這些球衣是我們那一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希望香港的球衣也可以讓大家留住回憶的味道。」
今年4月疫情高峯期,Kan決定將自製的迷你球衣,以【捌玖‧足印】放在社交平台作推廣,至今約半年,已有過千人讚好,反應相當不俗。他說:「最初推出是南華與精工的迷你版球衣,後來陸續推出其他90年代港甲球隊,如東方、星島、愉園、快譯通及好易通等等,連90年代尾的二合球衣也包括在內。」
為將記憶變成實物,故製作相當認真,Kan花了相當多時間做資料搜集:「其實頗花時間,要在公餘時間才可做設計,一般一件迷你球衣要花幾天至一星期,時間主要用於搜尋原版球衣,如有人將實體球衣放在社交平台拍賣才可作參考,但不是每一件也容易找到,像寶路華球衣,因為年代久遠,要靠上網看低清片慢慢參詳。」
自推出不同系列迷你球衣後,有前東方青年軍聯絡Kan,直指看到這東方經典7號球衣後覺得感動得「毛管戙」。「先做李健和的7號,是因為他是香港足球的真正經典,他對賽事投入及拼勁,好有感染力。」Kan為表揚近代最欣賞的三位本地中場指揮官山度士、譚兆偉及蔣世豪,其製作的迷你球衣也可找到他們效力這些球隊的號碼,如南華10號、快譯通10號及愉園8號,當中一件更是龍獅章的港隊8號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