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餐肉走入連鎖快餐店,未知茶餐廳又會否是下個合作對象?記者邀請位於太子的基隆茶餐廳水吧師傅堅哥試煮新餐肉,他將新餐肉與店內的午餐肉以同樣時間煎熟,驟眼看來新餐肉表面微焦,傳統午餐肉則沒有焦黑。堅哥煮完後試食,不禁皺眉,「呢個(新餐肉)偏鹹,我食得鹹都覺得佢有啲鹹,比一般餐肉鹹啲,口感都仲可以,素食人嚟計要淡口返啲」。他說較喜歡傳統餐肉,因為肉味較真實,新餐肉則「唔覺得係食緊餐肉」,如果採用,煮法或要調節,若是配搭粉麵,可能調淡湯底一點遷就。
「佢方便在唔使切囉,我哋平時要自己切,嘥工夫啲囉。」至於成本方面,傳統午餐肉的來貨價平均一塊兩元,新餐肉如果以零售價48元計,平均一塊要八元,高級食肆才能接受,「一件餐蛋治賣廿零蚊,兩件(新餐肉)都用咗16蚊啦,仲要包、仲要蛋、仲要舖租,點圍到皮?你件餐蛋治唔賣到三、四十蚊,圍唔到成本」,若茶餐廳要用,估計需要加價,但疫潮之下生意不佳,遑論加價。
老闆娘Cat則持開放態度,指基隆一向愛嘗試新產品,現時便有一般茶餐廳少見的鰻魚、黑松露,好讓食客保持新鮮感,若有貨源亦有興趣一試。她試食後覺得新餐肉略鹹,但香口有嚼勁,不過細吃下不覺有肉味,「鍾意食午餐肉嘅人就食唔到午餐肉味」。基隆有一成素食客,經常會在餐牌中自選走肉配搭,例如番茄枝竹飯、豉汁茄子飯等,估計若加數元有新餐肉,素食客人會感興趣。
食客馬先生試食後,形容新餐肉較濃味亦較好味,如果只是加價五元之內能吃新餐肉,他會嘗試。何先生則認為午餐肉本來就不是健康食品,「我都有見過佢(新餐肉)啲成份,其實差唔多,都唔係特別健康咗,冇特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