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統計:每隔數小時,社交媒體上就會最少出現一次「誰是史上最佳」的爭論。NBA總決賽剛結束不久,勒邦占士再添一冠後,這種討論自是更加熾熱。
對於我這種成長於90年代的籃球迷來說,佐敦(Michael Jordan、MJ)是毋庸置疑的頭號偶像。到今天還是一屋波鞋波衫、半室海報精品,可證。可是崇拜了他廿載有餘,有關他是否比誰更好更強之類的網上討論,我連半次都沒有參與過,充其量食花生睇留言,置身其中則可免則免。
怎麼說呢?首先我認為既然是不可能有結果的討論,就不如別開始好了。例如我們難以斷言達文西定必比愛因斯坦偉大、莎士比亞又比貝多芬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之類。身處不同歷史時空的比較,本身就無法達至一個具說服力的結論。把同屬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來較勁還叫說得通,一如球迷們喜歡拿林丹及李宗偉、費達拿與拿度、C朗和美斯來鬥一番,縱各擅勝場,但要分高低,總有迹可循。
另一方法,就是參考數字。因為要達至所謂「客觀」,有時討論須在好些預設條件下進行;如單比個人指環數目,那麼塞爾特人名宿標羅素(Bill Russell)就是不必爭議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論總決賽的次數,占士完勝佐敦;拜恩(Kobe Bryant)締造湖人兩個連霸王朝,但占士至今「只」有一次兩連冠;佐敦在總決賽的百分百捧盃率,其他人又望塵莫及。數字的確不騙人,但這種於特設框架下的「客觀」比較,就如一場經過篩選的選舉,難以服眾。
網上討論,最後通常只演變成罵戰。你想說道理,他說太過不近人情;你說人情,他又會反問為何不跟規矩,有如以香橙類比蘋果;再下來,就互陳對方痛處人身攻擊,變成誰作最後回覆誰就獲勝的泥漿摔角。如此「討論」,想起就頭痛;吵贏的沒甚麼有得着,輸掉後你喜歡的球星也不見得會少塊肉。帶走的除了一肚氣,就甚麼都沒有了。
每當MJ被問到自己是否同意自己是史上最佳時候,許多時候都只拋下一句Dumb question(愚蠢的問題);他曾經解釋道:「別人說我是史上最佳,那是他們的意見,我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我永不會這樣說,因我從未與前人同場較量過。」與其執着討論,不如把握機會欣賞心愛球星的高超技巧。球員生涯短暫,看一場就會少一場;人生同樣苦短,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更划算。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