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Blog Blog】旅遊氣泡 一戳即破 - 股榮

【趣Blog Blog】旅遊氣泡 一戳即破 - 股榮

政治打擊教育、政治壓制司法,政治凌駕經濟。商經局與新加坡建立雙邊「航空旅遊氣泡」(即與肺炎疫情較緩和地區互相開放旅遊)達成協議,合資格的旅客抵埗後,毋須接受強制檢疫,行程也不受限制。

對於餓了旅行甚久的香港人,心裏都有個問號,何解不是武肺疫情防控甚好的台灣、甚至是疫情長期「清零」的澳門,反而是早前曾爆「外勞群組」的新加坡。

用去年旅客訪港數據,按國家或地區計,新加坡是旅客訪港人數第11大國家,全年錄45萬人次,較2018年的61萬按年跌26%。至於台灣,去年全年旅客訪港錄154萬人次,排名第二;澳門、日韓同樣列首七位,人次同樣超過百萬。

不過無論是台灣抑或日本,對比中國內地訪港人數逾4,300萬(佔整體人次78%),所以今次香港及新加坡達成「旅遊氣泡」,重點不是讓旅遊業界喘氣,而是鋪路短期內,中港兩地簽「旅遊氣泡」,重新開放兩地居民出入。

訪港旅客頭十大國家或地區,根據官方數字,美國及英國每日仍新增萬宗計武肺確診個案,就算是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亦新增數百宗,短期互簽「旅遊氣泡」並不可能;反而是澳門及台灣不在商討名單,商經局長邱騰華避談原因,僅指要「兩地都有意願」。台灣早前的「商務氣泡」、「外交氣泡」均順利推行,當地正計劃開放首階段旅遊氣泡,惟未公開名單;而肯定的,並非香港已與11個國家/地區進行接觸的其中一個。

按疫情過去控制,以至最新發展,台灣近乎清零及超低死亡數字,甚至是與本港互訪頻密程度,皆遠勝其他地方。港官服務市民,不是由利益角度出發,乃是基於政治盤算。最可行、最可靠的「旅遊氣泡」地方避而不用,反而借道新加坡作試點,對旅遊以至零售業有何裨益,業界心裏有數。

旅遊氣泡概念最初於今年第二季提出,東歐波羅的海三國5月率先試行,澳紐亦曾經提出,甚至於歐盟7月開放旅遊,然而隨着疫情反覆而迅速叫停,全數失敗告終。政府的盤算,用一個非熱門地方作試點,以「人少少冇咁易瀨嘢」的心態去運行;順利運行後,可大條道理與中國內地以「健康碼」重啟活動,令旅遊業起死回生。

武肺之反覆,令全球各國陷N波疫情,港官凡事以政治行先,且部份港人對中國官方疫情數據存疑,「健康碼」憂變「監控碼」;在互不信任情況下,旅遊氣泡隨時一戳即破。

股榮

fb.com/stockw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