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路透社引述兩名消息人士報道,美國國務院已向特朗普團隊提交把螞蟻列入貿易黑名單的建議書。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認為,事件一旦成真,參考過往類近案例,螞蟻外資保薦人很可能為避政治風險,「縮沙」並棄助螞蟻上市,令其IPO計劃延遲或甚至觸礁。
螞蟻計劃於上海與香港同步上市,料集資規模高達350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IPO;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這些美資大行亦參與其中。據報,美國國務院向華府提交建議,要求將螞蟻集團納入貿易黑名單,因為華府官員擔心,螞蟻集團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有機會把美國用戶的敏感資訊,如銀行及賬戶資料,奉送到中國政府手中;而華府中對中國立場「鷹派」的官員,亦正傳遞出一個訊息,意圖阻止美國投資者參與螞蟻的IPO。
螞蟻其後發表聲明,表示公司不了解美國政府的任何討論,公司關注中國市場的增長前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消息時強調,中方一貫反對美國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外國企業;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權益。
據香港的主板上市規則第2.13條條文,聯交所要求企業文件所披露的資料,在各重要方面均須準確完備,且沒有誤導或欺詐成份;又列明不得犯四類情況,包括遺漏不利但重要的事實,或是沒有恰當說明其應有的重要性等。
而且,據聯交所有關制裁風險的指引,提及在三類情況下不太可能批准上市申請;當中企業所承受的制裁風險或其被施加的制裁,如會嚴重削弱其繼續運營的能力,便是拒絕上市申請的原因之一。
譚紹興指,螞蟻以高科技公司自居,惟伺服器、處理器等科技產品及服務,主要是靠美資企業的供應鏈提供。
一旦被納入實體清單,美資企業不能向螞蟻供貨,可能對螞蟻的營運造成影響。如此重大的事件,依條文聯交所會要求重新列出風險因素才會放行。資深律師林炳昌指,若企業在招股書未就制裁風險作警告,及聯交所批企業上市時,企業被美國落實或可能落實制裁,聯交所卻仍放行,當投資者因此招損,則聯交所及上市委員會成員,可能成為訴訟對象或被追討損失。
譚紹興續指,即使聯交所肯放行,螞蟻的美資保薦人亦很可能打退堂鼓;因為它們有做好盡職審查的責任,出現新風險因素時,會要求企業重新呈交上市資料後始再進行。領展(823)2004年上市時遭狀告法庭,保薦人便曾放棄推進。不過亦有分析指,制裁螞蟻的行動會否推進,仍看美國大選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