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國務院昨向國會提交首份《香港自治法》檢討報告,惟內容「無料到」,沒有擴大制裁名單,亦無向國際金融機構開刀,只警告銀行勿與被制裁人士交易,否則60日內可能被列入第二輪制裁清單。銀行界及學者認為,現距總統大選僅數周,短期內制裁再突變升級,對選情無利故可能性不大,反而選舉後變數太多風險更高,難料美國之後如何出招。
曾任美資行香港「一哥」的資深銀行家陳子政認為,報告主要按程序警告銀行要「斬纜」,相較8月初財政部公佈11名官員制裁清單,是次行動未對金融機構帶來額外風險壓力,市場亦不見緊張。他相信與制裁人士有交易的銀行,已進行內部檢討並規劃好兩手準備;開打金融戰始終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金融經濟有嚴重影響,加上大選臨近,估計短期內美國未必再有升級版制裁。
但他坦言,「反而大選後仲擔心」,無論是特朗普連任抑或拜登當選,對華政策會出現甚麼變數,難以預料,中美兩國持續競爭及衝突,任何行動都牽涉商業利益盤算,「最大風險就係不能預期嘅風險。」
對於今次報告是否「反高潮」抑或預期之內,大和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表示,報告只是程序上安排好的步驟,當局毋須一定藉報告增加個人或實體制裁清單,就像8月初,因特區政府延後立法會選舉及DQ參選人,財政部便突然公佈11人制裁清單一樣,未來若有需要,「佢(美國)可以照咁做嘢,隨時放人名落去(制裁)。」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徐家健說,報告一如預期屬平靜結果,60日銀行複檢期可算是短暫「安全期」,觸發突變可能包括中美形勢及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倘特朗普連任失敗,交接期間作出瘋狂行動,或中美在台海及南海局勢出現軍事衝突,都可能轉化為制裁升級或懲則出現。
金管局發言人回覆指,正密切留意有關情況並與業界保持溝通,又透露早前已提醒銀行,小心評估與其業務運作相關的所有因素以及法律、業務和商業風險。本報另向滙豐、中銀香港及渣打查詢應對方案,截稿前未獲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