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燈神時代

讀書好●燈神時代

近期當權者正仍忙着收編港台,逼走利君雅,刪除《左右紅藍綠》、《頭條新聞》,空降ATV及TVB新聞「殭屍」去控制有線及Now新聞台,冷眼旁觀這種忙亂,心想,難道他們仍以為這些傳統媒體,對輿論及觀念的傳播起作用嗎? OMG,他們可能停留在基本法起草時代,不知道今天對香港人政治意念影響最大的是意見領袖蕭若元!

思想產業

今天介紹美國《華盛頓郵報》特約編輯及智庫研究員Daniel W. Drezner的作品《The Ideas Industry》,此書是分析美國「思想產業」變遷的佳作。思想產業就是指由公共知識分子、智庫、互聯網評論、學院、期刊及贊助人構成,販賣意見、觀點及思想,作者區分了市場內兩大類型參與者,一是傳統公共知識分子,一是思想領袖,分別是前者是批評家,後者是創作者,知識分子用最大努力告訴你其他人的世界觀有何錯誤,思想領袖是不顧一切告訴你自己的big ideas是如何正確,若奧巴馬是公共知識分子,特朗普就是喧鬧厚顏的思想領袖。作者認為廿一世紀的公共領域,比過去任何時間都龐大且有利可圖,因為媒體平台激爭,市場需求上升。而思想市場的變革,「對思想領袖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好處。這是由構成現代理念市場三個環環相扣的趨勢所造成的:對權威信任的減弱、美國政治的兩極分化以及經濟不平等的急劇上升。上述這三個因素使得思想領袖將其商品賣給億萬富翁和廣大公眾時,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成功的知識分子成為擁有自己品牌的超級巨星,並且享受昔日只為權貴、名人和運動明星保留的空間。」

銷售意念是一門大生意。

公共知識分子局限

這很易理解,思想領袖善於對自己想法的絕對正確表現最大的信心,公共知識分子則不然。正如作者所指經濟學家在思想市場上的盈利能力比政治學者優勝,因為他們不會左顧右盼,對自己的一套理論充滿信心,當大家都在推銷自己的想法時,成功與否取決於推銷員對自己的產品有多大信心,知識分子的訓練是批判性,包括對自己的知識也批判一番,所以要充滿自信地去銷售有很大困難。思想市場的轉型創造了新贏家和新輸家,KOL就是新贏家,因為風格本身已經打敗學院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認為一切預測均需要審慎,因為一旦證明有錯,學術名聲毀了,反之思想領袖就輕鬆得多,抓住一樣東西反覆兜售,至死方休,如果出錯了?很簡單,繼續談下一個重要議題便成。燈神不怕做,最怕影響力下降。因為要成功,就要創造出一個專屬的思想品牌,並花費大量心血來維持自己的定位,在理念市場是需要不斷發表理念作品以及接受演講邀約,若果拒絕影響力便會隨之下降。

你叫他們為意見領袖、思想領袖或KOL也好,他們正主宰着思想意念的市場,而不再是傳統的媒體老闆、記者主筆或某一個篤眼篤鼻的節目主持人。說到這裏,有人會認為沒有必要教精這些「過氣」的所謂精英,這點大家不用擔心,據我所知,香港政務官精英大部份都是不看書的!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