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聲細氣說話、咀嚼食物、磨擦物件等音效,猶如幫耳朵「搔癢」,刺激大腦產生令人愉悅放鬆的感覺……這些稱為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的短片近年熱爆網絡。不過,有位男生對這個潮流大惑不解,因為他有恐音症(Misophonia)超過20年,別人進食時的咀嚼聲讓他抓狂,出現頭痛、眼乾,甚至「怯」到立即逃離現場。
恐音症在醫學界屬新概念,真正引起關注,要數2017年英國紐卡素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分別找來20名有及沒有恐音症狀的人,讓他們聆聽中性聲音(咖啡室環境、雨聲)、大部份人厭惡的聲音(尖叫、啼哭)及觸發恐音症的聲音(咀嚼聲、呼吸聲),同時用功能性磁力共振掃描腦部。恐音症人士被聲音觸發時,負責處理感官和情緒關係的前島葉皮質(anterior insular cortex)異常活躍,繼而出現心跳加速、冒汗等壓力反應,衍生憤怒及恐懼,一般人則沒有此現象。
四年前,陳展毅在網上初次得知此資訊,「都幾感動,因為廿年來都覺得自己是異類。」他記憶所及,第一次「發病」是中四和家人同桌吃飯,爸爸大聲咀嚼使他十分難受,「最初以為青少年反叛期針對老竇,後來發現聽到其他人的口水聲,我都會有反應。」煩躁和恐懼是最快浮現的情緒,如無法逃避,眼前像閃過強光、頭痛欲裂。「最印象深刻有次放學排隊搭巴士,被一班飛仔夾在中間,他們咬着香口膠吹水,口水聲此起彼落,360度環迴立體聲下,我當場哭了出來。」
日常生活中,阿毅總小心翼翼。出街吃飯,他會留意前後左右食客的吃相,試過轉三次位才有一餐「安樂茶飯」,也曾避無可避即刻走人。他更形容電影院危機四伏,「一有人開始吃爆穀,我就看不下了,只聽到jap jap聲。」不過他說,就算身處嘈雜環境,若一旦被觸發,大腦似會自動放大聲音,像被無數根針刺在耳朵。
久而久之,他見到別人撕開零食包裝,就開始擔心對方吃東西太大聲,經常要開聲叫身邊人「幫幫手細聲啲」,卻不時遭責備反應過大。「小時候媽媽曾不耐煩,反叫我有病就看醫生,也有人說張大嘴巴吃飯更好味!」阿毅惟有默默在心中「標籤」友人,避免和會發出咀嚼聲的朋友聚餐。不過,他當音響工程營業員多年,經常和客人在餐桌上洽談生意,若對方口沫橫飛,「我會不自覺皺眉,表情好不寬容,因為忍得好辛苦。」
正常人也有難以忍受的聲音,例如指甲刮玻璃、金屬碰撞等高頻率噪音,阿毅卻受到多數人認為屬中性的聲音滋擾,除了咀嚼聲,還有持續的按筆、訊息提示、滴水聲,原因何在?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盧文偉指,目前研究無法驗證腦部變化和恐音反應的因果關係,他估計與不好的記憶有關。「首次聽到該聲音,當事人正好處於激動、緊張或焦慮狀態,可能從此對聲音反應激烈。就像小朋友跌倒受傷後不敢再站上高處,變成畏高,不玩機動遊戲。」一旦逃避得到解脫,大腦會更「鼓勵」逃避,甚至有選擇性敏感反應,觸發聲音量再小都聽得見。盧醫生說,即使當事人記不起首次恐懼經驗(尤其幼童階段記憶模糊),但大腦認知已受影響,可形成不自覺的「行為記憶」。
美國衞生研究院在罕見病網站,將恐音症列為慢性疾病,但由於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沒有標準治療方法,聲音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均可考慮。臨床聽力學家黃靖曄指出,對不同聲音的忍耐力異常地下降,屬於聽覺過敏,她根據美國研究數據推斷,全球最少2%人口患有聽覺過敏,或會伴隨聽覺退化及耳鳴症狀。透過響度不適閾測試 (Loudness Discomfort Level, LDLs),找出患者對聲音的耐受性,排除疾病原因後,治療可靠漸進式提高引起過敏的聲音,重新調整患者認知。耳鳴減敏療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 ,即持續接觸寬頻噪音,也可提高聲音耐受度。她提醒,戴耳塞是患者常犯錯誤,因為長期減少聲源進入,有實驗證明聽覺反而變得更敏感。
對於好像阿毅只厭惡特定聲音、不受頻率大小影響的煩惱型及恐懼型患者,認知行為治療有助紓緩他們的困擾。但經過20年,阿毅現時已懂得與恐音症共存,他出街會帶備降噪耳機,Airpods Pro不離身,想聽到幾多環境聲,手提電話可調校不同模式。熟悉音響設備的他亦有對Bose耳筒,他認為雖然降噪程度較高、較靚聲,但耳壓也較大,常戴容易痛。阿毅的好友也非常諒解,「人人都有喜惡,恐音症不是很飄忽,有章可循,自然可以遷就。相反來看,他的敏感也有好處,因為他推薦的餐廳一定很舒適。」
響度型:對中等音量聲音感到不適,認為過份大聲及難以忍受,常見於高頻率聲音,如小朋友哭叫、狗吠、廚房碗碟碰撞、拍手、喧嘩、警報聲等等。
煩惱型:對特定重複聲音類型有強烈情緒反應,如憤怒、惡心、害怕。可以由咀嚼聲、呼吸聲、鼻鼾聲等重複而微小的聲音引起。
恐懼型:對特定聲音(通常是高聲量,如嘈吵環境)感到非常害怕,甚至引起可預期的逃避反應,影響社交和生活質素。
疼痛型:對特定高聲量聲音感覺灼熱或刺痛,但該聲音低於正常聽力人士可以承受的聲量(120-140分貝);疼痛可維持至數天甚至數星期。
資料來源:聽力學家黃靖曄
記者:馮穎思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