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流行一種名為抱石(Bouldering)的運動,有多少人會聯想到與攀石有關,又或者乍聽下對抱石與攀石的名稱感到困惑,到底是繙譯問題,還是另類運動?
記者:蘇兆麟
攝影:洪量丰
攀石或運動攀登可說是攀爬運動的統稱,當中包括不同的比賽模式,而抱石就是運動攀登的其中一個玩法及正式比賽項目。運動攀登比賽主要分為三個項目,分別是難度賽、抱石賽和速度賽,旨在「鬥高鬥難」,而抱石算是鬥難的比賽。
前香港運動攀登代表、32歲的何善揮(Danny)退役後創辦JUST CLIMB攀石場,當中亦有抱石場地,抱石牆會在四米以下,毋須配帶繩索或頭盔等裝備,地上就會放置軟墊確保安全。
Danny指抱石對於大眾來說較「易入口」,首先人工牆較矮不會嚇怕新手,對有興趣參與運動攀登但又擔心未能應付高牆的新手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點,而且多數場館也有租借抱石所需的防滑粉袋和攀石鞋,參加者只要注意個人衣着即可,穿着適合大幅度運動的服飾、修剪手指甲及長頭髮女士需束頭髮。
其次Danny認為:「開始攀石之前要學好多安全措施,例如安全繩怎用之類,但抱石只需告訴你下跌技巧後已經可以開始玩,令初學者可以快點享受抱石的樂趣與成功感,相對較吸引。」而下跌技巧亦相當簡單,謹記要雙腿發力緩衝落地力量及下巴盡量緊貼胸口即可。
世界級比賽中,抱石則會於4.5米以下人工牆攀爬,運動員可於指定時間內不斷嘗試,每場約有4至8條路線,運動員在指定位置開始攀爬,過程只能接觸指定石塊,石塊以顏色區分,直到雙手握實完攀點(Top)獲裁判認可便算完成路線,另設有中繼點(Zone Hold),比賽成績以完攀(須通過中繼點)與抓到中繼點的數量與攀爬次數評分。
另外兩項難度賽和速度賽則是普遍認知的15米以上高牆,需要配備繩索保護的比賽項目,前者運動員會於賽前有數分鐘時間觀察路線,之後回到隔離區,禁止觀看其他運動員比賽過程和路線,運動員僅有一次攀爬機會,最後依攀爬時間及高度計算成績;後者則會進行一對一比賽,盡快完成攀登者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