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港孩讀金庸(二)- 余家強

有限創意●港孩讀金庸(二)- 余家強

上篇談及,為提升中文科成績的話,我不贊成孩子讀金庸,太花時間兼且與公開試範圍無關。但港媽一定要,我遂推薦《雪山飛狐》,是金庸長篇中的短篇,多角度講偵探古仔類似《羅生門》,在經典中算新鮮感。

一星期下來,港媽報告進度:「兒子看不明白。」

怎可能?跳躍敍事如電影《天能》都大受歡迎啦。卻諗深一層,她兒子乃中二優異生。填鴨教育好孩子,少睇電視多溫課本,接觸長故事近乎零,課本多見散文少見小說,難怪吃不消。有時,我寧願孩子煲煲劇,提早明白些人情世故、恩怨情仇,免致變書獃子。

再者,吾輩何嘗「讀懂」金庸?首部劇集始於佳視米雪版《射鵰英雄傳》(1976),最後一部TVB吳啟華版《倚天屠龍記》(2000),橫跨廿幾年十幾套大作重複各洗腦兩至三次,港人年齡中位數的60後、70後、80後伴隨電視看原著,舉例三次改編《雪山飛狐》奇案盡把懸疑曲折拍成平鋪直述,便沒所謂讀不懂的。

自千禧後,香港影視基本不再掂金庸,潮流輪到大陸樂此不疲,偶爾大台外購來播,已無法對X世代掀起高潮。港孩在半強逼下啃原著,又欠劇集輔助,困難並不出奇。依賴慣影像手機的新人類,別高估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耐性,應付考試尚可,應付長篇小說失效。

卻妙在,香港教育界趁影視圈停拍金庸後,竟大力推廣閱讀金庸,可能之前嫌商業化吧,跟風追明星不好,要待塵埃落定甚至要待大師逝世(本月尾兩周年),方顯得清高。可惜,正如《蘋果日報》2018年10月31日報導,中學老師慨嘆「學生現少讀金庸」。作品被捧上神枱而遠離了通俗娛樂,終非好事。吾輩當年,亦偷偷半夜睇金書,帶點不務正業才過癮。由上而下,家長教師循循善誘嘛,搵鬼起興趣呢?孩子會先入為主認定金庸必然悶蛋。

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愈希望孩子做,愈別要揠苗助長。即使訴諸集體回憶,X世代屬《哈利波特》,較近作有日本插圖輕小說《刀劍神域》,乃至鹹鹹濕濕的網絡修仙玄幻,總之不是你欣賞的。你不欣賞的,孩子就啱feel了。

但港媽不這樣想,她會繼續向我匯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