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停課期間沉迷手機衍生的問題備受關注。精神科醫生傅子健表示,疫情期間因上網成癮求診的人數增加兩成,部份人因打機而荒廢學業或個人生活,亦有人因打輸遊戲變得暴躁,與家人出現磨擦。他指性格衝動者,傾向容易打機成癮,「衝動嘅人比較難接受延遲嘅滿足感,一諗起我要打機就即刻要打」。另外,自信心低的人則因社交能力差,容易以網路作避難所。
傅醫生指出,嚴重手機成癮者會出現吊毒癮反應,「當佢哋打開機嘅時候,大腦好短時間分泌大量多巴胺,冇機打嘅時候,大腦分泌唔到多巴胺就會出現毒癮嘅現象,譬如心跳、坐立不安、冒汗等」。他引述研究指,每日上網超過5小時的小孩,對比只用1至2小時的人,將來肥胖、糖尿病及血壓高的傾向都會增加,這關乎大腦控制新陳代謝及食慾等的荷爾蒙水平改變。
他提醒,市民若出現下列三項症狀便可能是網絡成癮,包括上網或打機的時間非常長,甚至視上網為生活重心;其次是,一旦沒有手機或網絡會「囉囉攣」,時常記掛遊戲;此外,明知上網已影響學業、工作、社交及家庭關係等,仍無法控制自己。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鄧震宇表示,網上授課雖令學童上網時間大增,卻令學業成績差而沉迷上網的人,因而重拾課業,「現實佢讀唔到,放棄(學業)咪匿入個網絡,但網上(教學)你睇唔到我,佢舒服咗好多,願意投入返學業。」
鄧震宇提醒,若家長發現孩子沉迷電玩,應先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沉溺的原因,再想辦法幫孩子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