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拜登本來今早(美國時間星期四晚)舉行的第二場公開辯論最終取消,只餘下個星期四(22日)在田納西州納斯維爾巿的終極辯論。兩人都沒有浪費這個星期的空檔,各自參加一場巿民大會。特朗普去的是在邁亞密的活動,拜登的一場則在費城舉行。雖然兩場巿民大會都由電視台主辦,不過從大會舉行城巿可以隱約看到二人策略殊途同歸: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有20張選舉人票,邁亞密的佛羅里達更有29張選舉人票。兩個州在上屆大選盡入特朗普囊中,當年這兩州的普選票勝負差距,賓夕法尼亞州是0.72個百分點,佛羅里達州是1.2個百分點;普選票差距分別是44,292票與112,911票。上屆大選,賓夕法尼亞州投票選民約600萬人,佛羅里達州投票選民約900萬,勝負之差實是薄得不能再薄。
2012年大選,賓夕法尼亞與佛羅里達兩個州都被民主黨奧巴馬贏取。這兩個州,就是選舉專家所說的「搖擺州分」(Swing State)。搖擺州分不只於這兩個,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亞利桑那州、艾奧瓦州、北卡羅來納州、密歇根州都入於這類。
2020年美國大選選戰來到今天,距離11月3日投票日不到三個星期,特朗普和拜登把能拿得出的招數都悉數使出。儘管拜登在不少全國民調處於領先,然而上屆選舉希拉莉的慘敗歷史太沉重,令拜登的民調優勢顯得不那麼踏實。不少人有一種想法:特朗普支持者可能在大選那天,不知從哪裏跑出來把票都塞給他,就像四年前的情況一樣。工薪白人社群是民主黨選戰大員聽到都心驚膽跳的一群,這便是搖擺州分左右大局的砝碼。一眾搖擺州分之中,以賓夕法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為例,加起來有49張選舉人票,幾乎及得上全國最多的加州55張。不必說到太遠,踏入千禧年,加州一直是民主黨的票倉,若能再搶下49票,民主黨軍心大定;如果這49票給了共和黨,至少可藉此扳平加州之失,有戰未為輸。
說得濫俗一些,佛羅里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佛羅里達州自從1996年大選開始,是所有當屆勝出的總統候選人都贏的一個州。不管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自那時起,要贏大選就得贏佛羅里達州,「得佛州得天下」之說縈繞不去。到今年8月底,用在佛羅里達州的政治廣告開支達1.45億美元。錢當然是用在刀刃上,沒有把握的地區,用一分錢都嫌浪費。佛羅里達州有29張選舉人票,說多不是最多,剛好與紐約州打和。紐約州多年以來是民主黨鐵票所在,幾乎未投票就可先將這29票記在賬上,佛羅里達州的舉足輕重由此可見。
拜登暫時在佛羅里達州民調領前特朗普,但是當地選民應該記得,四年前希拉莉同樣在民調佔先,最後以不足一個百分點輸給特朗普。敗北陰影燃燒到四年後的今天,佛羅里達州令民主黨提心吊膽的是當地政治:2000年之後,四任州長沒有一個是民主黨人;2002年之後,州檢察總長一直是共和黨人;1994年以來,共和黨至今都是州參議院多數黨。這個州今年選戰焦點,在於如何在拉美裔選民當中發掘票源。《華盛頓郵報》上月底分析指,五成二受訪拉美裔選民支持拜登,三成九支持特朗普。這是可勝而不穩,因為上屆希拉莉縱有六成二拉美裔支持,到頭來一樣輸掉佛羅里達州。
至於賓夕法尼亞州的總統選舉歷史,是令拜登特意跑一趟費城參加巿民大會的客觀原因:直至上屆大選之前,不管哪個黨最終入主白宮,賓夕法尼亞州連續在六屆總統大選都是民主黨天下。藍領階層在這個州,以前在一段相當長時間裏是民主黨死忠支持者。不過,隨着工會因為不滿民主黨的貿易及環保政策導致州內製造業和礦業褪色,遂而出現所謂「右轉」之說。大勢既然如此,民主黨只得轉向黑人選民拉票,上屆大選,希拉莉獲得該州89.8%黑人選民支持,比起2012年大選奧巴馬爭取連任的一屆得到的96%,還差了一橛。
搖擺州分的理解可以有多種,在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來來回回固然是其中之一。其二是一些搖擺州分人口結構多元,投票傾向難全盤掌握。其三,是州分的經濟受到多種政策因素左右。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原因,是美國總統大選的選舉人票制度。希拉莉四年前千辛萬苦在賓夕法尼亞州掙得2,926,441票,卻以0.7個百分點之差,20張選舉人票給特朗普贏家全拿。她在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三地拉票跑到腳斷,加起來才得到19張選舉人票,比賓夕法尼亞州差一票。上屆大選,最後雖然希拉莉普選票贏特朗普逾286萬,在選舉人票卻以227對304敗於朝着重點出擊的特朗普。
拜登雖在全國民調佔先,可是某些搖擺州分沒有大幅拋離特朗普,希拉莉教訓揮之不去,歷史陰影籠罩頭上。第二場辯論取消,對這兩人來說正中下懷:都甚麼時候了,還爭論內政外交孰優孰劣,不如直接到選民當中拉票更實際。發軔於1960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經過一甲子之後,拉票作用還是比不上挨門逐戶催票。這種選戰形式是否已經開到荼蘼,該是時候研究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