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南巡,在中美進入新冷戰時代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十個必須」,其中重點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實際上今天美國視中共為頭號敵人,香港因推行國安立法官員特首受美國制裁時,這番講話實在相當諷剌,但同時也是一個適當時候,檢視改革開放政策。
今天人們談起特區,只會聚焦鄧小平高瞻遠矚及香港的貢獻,大家早就忘記為了改革開放,鄧小平所佈的大戰略。1978年12月中共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階級鬥爭為綱的文革路線及華國鋒的「兩個凡是」,鄧小平路線正式登場。同月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翌年1月鄧小平官式訪美,會見卡特總統及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當面提出中共將出兵攻打當時的蘇聯傀儡越南。2月17日解放軍入侵越南展開「自衞反擊戰」。美國表面反對,實際以衞星及軍事情報協助中共對付共同敵人,鄧小平以軍人的鮮血向美國納下「投名狀」。根據《Deng Xiao Ping’s Long War》一書研究,鄧是借越南戰爭,向美國顯示中共的戰略價值,以換取西方金融及技術層面支持改革開放路線。中美利益共同體由此確立,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成為鄧小平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樣辦。
改革開放是兩個範疇,改革是向內的體制改革,重點是權力下放,而不是強調黨的絕對領導。1988年深圳升格擁有省一級權力,1992年全國人大授權深圳市人大及政府制訂法規和規章的權力,特區之特,就在於經濟政策上擁有自主權,不受中央官僚制度的操控。1992年鄧小平南巡,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擊退六四後保守派回潮,才有進一步下放權力予深圳之舉。習近平雖然提出權力下放,「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這代表由中央官僚逐項授權,而不是實質的權力下放。
至於開放則是向外,將特區建設成外向型經濟體,不是甚麼內循環,外國資金技術進來給予優惠政策,產品走出去賺取外滙。1989年六四事件沒有影響中共的對外開放,原因是布殊政府仍認為中美共同利益至為重要,六四發生後兩星期,國家安全顧問史考克羅夫特秘密訪問北京會見鄧小平,確認雙方共同利益,1989年12月正式訪問北京,鄧小平認低威,指主動權是在美國手上。六四後西方制裁只影響美國對華軍售,每年MFN整色整水,北京放幾個民運人士,供美國應對國內人權壓力。但今天中美利益共同體已經破局,在中美脫鈎歐盟戒懼的大環境下,外資加速離開,走向國際的內地科技企業廣受制裁,試問大灣區如何成為動力引擎呢?40年特區成就,其實背後基礎是中美利益共同體。
今天中共希望大灣區在金融及科技投資創新兩大領域先行一步,試問國安法一天存在,美國的科技投資基金會留在香港嗎?矽谷的投資公司會落戶大灣區?香港問題一日不處理好,香港特首及官員受美國制裁,科技轉移失去特殊地位,這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引擎動力,塘水滾塘魚,究竟有何作用?
BTW,全香港在科技投資方面最國際化,人才及人脈網絡最好,經驗最豐富的,是今次40周年慶典沒有受表揚的李嘉誠,他旗下基金會及周凱旋的維港投資是表表者。習近平到潮州巡視,那裏的大學、碼頭及古蹟廣濟橋,也是李嘉誠支持的。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