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習近平昨南巡深圳,強調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引擎,旋即惹來部署扶植深圳,取替「不聽話」的香港揣測。政府前財金高官陳家強認為,港深在大灣區各有分工;投資界林一鳴則指,三、五年後深圳有機會搶走香港融資生意。
習稱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對接,認為廣東、深圳要對標國際,拓展金融、研發及設計等行業,促進內地與港澳融合發展。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對本報稱,大灣區整體策略已訂定一段時間,港深及廣州各有分工,香港高新科技無特別角色,優勢在於國際金融中心及對外服務橋樑,故不憂慮這特長會被淡化。他相信隨深圳作為全國高新科技龍頭,當地更多初創公司及科技企業,需透過香港作國際融資或新股集資中心,海外資金如透過私募基金經本港進入內地,企業亦會提高大灣區薪酬招攬本港人才。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則指,中央逐步加大深圳金融能量,當然不會一時三刻取代香港,但三、五年後,深圳若容許外資無限制投資A股,本港基金及新股集資等將被搶走一半以上。
林指中港關係「由剛回歸後需要香港人,到其後中國只需香港,不要香港人,到今天中國已再不需要從前的香港」。香港剩餘價值只是吸引外資,投資中國企業,當深圳打破最後兩道關卡,即外國人可直接在深圳開戶,資金又能自由出入,「中國就可完全不需要香港」。林估計到2025年,深圳金融改革或有望全面開放,建議港人早作準備,同時不應寄望中共會如2003年自由行般助港經濟復蘇。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王良享則指,在大灣區內深圳是在岸、香港是離岸角色,未來數年內循環是國內經濟主軸,深圳或主要推動內需,香港仍扮演融資及投資窗口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