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的一場鬧劇 - 林夕

可歌可泣的一場鬧劇 - 林夕

話說一九七九年那位抄黑板中史科老師,讓我記憶不滅。抄到顧炎武說明亡於朱元璋,此判斷極奇詭,身為老師,為什麼能不發一言,為學生釋疑解惑?沈默別太沈重,別要輕輕帶過啊。

不過沒關係,學問學問,就是要學會發問,沒對象給你問,就自己問自己。先不要輕易對權威人士判語就範,用現在網民挑釁口吻問:顧炎武算哪根蔥啊?他說明亡於朱元璋廢相?剛剛才建立的大明帝國,衰亡原因就在立國之君一個決定?當時就試着不必聽顧炎武一錘定音,都已經要考大學了,難道自己就不會思考?

以朱元璋出身,此人缺乏安全感,所以多疑,卻又精力充沛,一個一個宰相廢掉之後,用現在國家術語來說,堅持抓緊六部運作,皇帝兼任不同委員會主席位置,優化一人話語權任命權。管到那麼細,不重視專業,不信任下屬,下屬只能奉旨辦事,任何有建設性提議只能藏在心裏化為灰燼,如此嚴厲管制真棒棒。

可是他的朱氏子孫,若沒他的精力能力魄力,那怎麼辦?不是亂來就是惰怠,故此明朝歷代皇帝多奇葩,制度的禍根早種,說明亡於始祖一人之個性,也有道理。

這種道理,畢竟是準大學生,只要懂得人性,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也不必什麼博學才子方能領會。想當年,脖子被鎖住的鴨子,填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反芻後不合胃口吐出來的權力。

一隻隻鴨子的活口,其實就操在「多此一舉」的老師手上。若有「害群之馬」引導討論,當然更容易「挑逗」我們對歷史的興趣,唉,所以呢,那位被釘牌終身不得進入校園的老師也真冤。要鼓勵探索言論自由,何必拿「港獨」做例子呢?就用已成往事的中國歷史,拿朱元璋做例子不是一樣?

以古鑑今,也一樣是活生生的生活教育,人啊人,都是制度背景環境的產物,歷史人物要跟當今社會掛鉤,何其輕易。至於通識課,若要避嫌,不如就通通以歷史做教材。通識者,任何科目探究到深處,都有共通性,都離不開人性。

如今進入DQ老師新紀元,識時務又深諳人性黑暗面的人,要我們適應新常態,為人師表者,也要展開明朝大臣看風頭的生涯,果然,歷史不只叫我們吸收教訓,避免重複犯錯,反而是如業般輪迴,2020年穿越回1368年,老師要迴避朱元璋猜疑誅殺,真是可歌可泣的一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