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很多人對於香港樓市睇法兩極,有些人睇得很淡,有些人睇好,以下為我對香港樓市的最新看法。
一、全球低息量寬,保值成投資主要考慮:全球疫情於年初開始大流行,各國為刺激疲弱經濟重推量寬及減低息口。美國自3月起量寬放水2.8萬億美元,美元至今下跌約7%。
在聯滙制度下,港元要跟隨美元貶值,加上可預期的幾年零息環境,銀行存款及市場資金被逼尋找保值的工具如買磚頭。從另一角度看,筆者認為不應該看樓價升值了多少,實際上是手中貨幣貶值了多少,長期量寬令我們的實際購買力持續下跌,所以香港人為了令手上存款不會眨值,樓價成為其中一樣保持購買力的工具。
二、樓市的主要市場參與者未受疫情影響:疫情雖然令香港失業率升至6.1%,但香港樓市未見大量斷供盤及銀主盤從而令樓價斷崖式下跌,原因為何?因今次疫情主要集中影響酒店旅遊、航空及零售相關的基層僱員,不好意思也要說,這批人士大多不是香港樓市的主要市場參與者,從事金融業及大量公務員則未見大量裁員情況。
三、租金連升三個月,反映住宅剛需仍強:政府的樓價指數剛公佈,售價指數連跌兩個月;相反,據差估署資料顯示,8月租金指數報181.7,較上月的181按月微升約0.4%,為連升三個月。租金較售價較能反映樓市長期走勢去向,售價反映投資情緒短期波動,而租金卻反映用家的承租能力及可負擔水平。私人住宅租金升,證明市場有承接,未見空置。租賃更是活躍,全新入伙樓盤的租盤迅速被吸納;大圍新盤柏傲莊參觀示範單位人數及入票者踴躍,這些是剛需的另一證明。
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