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到了十月中施政報告時刻,特首到立法會宣讀之前一個星期,新聞處已與三大電台(港台、商台、新城)安排好「三台聯播」時間,星期三宣讀,星期四上午在政府總部由特首回答市民問題(即所謂phone-in節目),由三台直播。但今年新聞署遲遲未作安排,令人狐疑,到了10月12日星期一,特區政府卒宣佈,押後宣讀施政報告至十一月底前,理由十分堂皇,林鄭月娥表示:「早前已疏理一系列措施要求中央考慮及支持,已收到中央通知,由於涉及範圍廣泛,並非單一部委能決定,本人於十月下旬將前往北京,參與部委的協調會議,才能得到中央最終指示,有關政策及項目能否得到支持。」
林鄭話雖如此,但施政報告主要內容其實早已寫好,一些政策如電子道路收費、明日大嶼,發展新界祖堂地等等,皆已經給親政府放風發表,報告內如有需要中央支持的項目,事先肯定一早與北京溝通,得到允許,那有拖到宣讀報告前夕,才知道要親自上京游說各部委的道理?
市民相信比較可能的理由是林鄭須配合習近平的行程。星期三上午(預定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她必須人在深圳出席習近平主持的紀念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北京根本不理會香港的政治日程,只有林鄭配合習總,那有習總遷就香港之理?中共的權威就是這樣建立的,地方官聽命可也。
林鄭便是地方官,對香港本地經濟如何復興束手無策,只想得到中央政策優惠和支持。按林鄭的說話,她需要中央部委協調,各省市部級才會支持香港。港人不知林鄭飛到北京乞求甚麼,可以肯定的是,內地人眼中的港燦以後更矮一截。回歸二十三年,香港已淪落到不得不倚賴中央撐腰的地步。把香港搞到如此田地,歷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林鄭月娥不知有無撫心自問,你們治港23年,怎麼樣把一個生機蓬勃、充滿自信、自由開放、創意無限的香港弄成一個民氣盡洩、信心全失、驚惶慌張,有錢市民爭相到外國置業的環境?林鄭的應對方法是邀請中央插手本港經濟(所謂政策支援便是),本應一國兩制的香港,政治與經濟更趨一國化,與兩制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