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只想低調做生意?

有個台灣家●只想低調做生意?

最近有幾個香港朋友成功投資移民台灣,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終於取得台灣的居留證,下一步便是要在台灣開展和經營他們為期最少三年的生意。

其實很多移民來台灣的香港朋友,本身都沒有創業和營商的經驗,包括我們也是。 經歷過打工和創業的我們,總覺得創業、自己做老闆這事,真的不是人人有興趣,或人人有做生意的慧根和膽量。

我也是生長在一個做生意的家庭當中,從小就親身經歷做生意家庭的經濟,可以是多麼不穩定。 生意上的現金周轉、貨期、接單量,永遠都沒法預計,令家裏的氣氛就是隨着生意的好與壞,時刻在變, 也往往成為家裏很多爭執和不愉快的源頭。

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我是不會做生意的!說我沒有大志也好,初出茅廬,我就是想找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每月定時看到銀行戶口出現一份我預期的薪水,不會有甚麼驚喜,但也不需擔驚受怕。

不過,我就偏偏嫁了一個很喜歡做生意的另一半。命運安排,我們一家人居然要投資移民台灣,最後竟要夫妻檔做生意,對我來說,這簡直就是拉牛上樹。

學會要豁出去做生意

硬着頭皮一起學做生意,從零開始,也因為要推廣在台灣餐廳的生意,也開始要學懂如何做市場推廣和讓餐廳曝光於人前。

「有電視台想採訪我們在台灣做生意的情況,但我們又怕太高調,會惹來同行抨擊或不好的反應。」 剛移民來台灣創業的香港朋友問我們。其實我們不少的香港朋友也說:「在台灣做生意,我想低調。」

我猜,這大概是我們這些不是天生做生意材料的人所顧慮的事,因為很多打工仔,很多時都習慣了默默耕耘地工作,霎時要站出來,轉做老闆,做披荊斬棘的前線角色時,就是最不習慣要在生意上「搭棚」。

做好心理建設,但要做生意又想低調,真的很困難。同行如敵國,台灣的檢舉文化又非常盛行,但是餐廳生意又不是躲在暗角裏,就可以客似雲來,所以最後還是要硬着頭皮,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幾乎就是自我麻醉。

不是說要招搖過市,自吹自擂地做生意,但就是要慢慢學會臉皮厚一些,有時候也要為着推廣生意而站在人群前,也就是要有心理準備。讚美客套的說話當然好聽,但給人責罵的時候,也難免要照單全收,還要笑面迎人的說聲謝謝。

在台灣做生意就是要靠不同的媒體做推廣,在台灣開實體店不一定是開在台北101、西門町等人潮熙來攘往的「一級戰區」。其實台灣是很愛人情味、小故事的地方,店家經營的小故事,往往成為吸引人慕名而來的賣點之一。

有口難言的委屈

所以最後,我還是對朋友好言相向,鼓勵他們為生意要有適量的曝光和宣傳,與客人有互動和交流, 才可以讓生意建立起熟客群和口碑,然後持續經營下去。

其實每次我們接受傳媒採訪都會有點不安,因為知道最後的報道往往不是「事實的全部」,有時候被人以偏概全, 或是扭曲了報道的重點,心裏難免會有一種有口難言的委屈。

或許,這就叫「食得鹹魚抵得渴」,不是天生喜愛高調,但也得調節自己不要做玻璃心,有時候看到人家不友善的針對評論,也只好把它當作過眼雲煙,一笑置之,太認真的就輸了。

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