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界加速減聘港人 比例降至三成 國安法後中資趨謹慎

投行界加速減聘港人 
比例降至三成 國安法後中資趨謹慎

【本報訊】香港人於本土投行界逐漸被邊緣化。彭博調查發現,由港人任職投行的佔比,兩年間由40%降至只有約30%。事實上,近年中資已多聘用內地人、少聘用港人,有業內人士向本報指,國安法後中資對聘用香港人的態度更謹慎。

彭博報道,本來理所當然為「交易者」(Dealmakers)的香港銀行家,正迅速失去地位。獵頭公司Robert Walters表示,本地人在香港投資銀行職位佔比,已從兩年前的40%下降至約30%,目前約60%職位由內地人擔任,10%為其他海外人士擔任。原因是現時來自內地的交易比率極高,加上「海歸派」有國際經驗,拉近與港人的技能差距。

文化衝擊和差異巨大

有銀行家指,曾在歐美大型投行任董事總經理,現在於一中型中資券商工作,所處部門的大陸人與香港人比例是四比一,他表示文化衝擊和差異巨大,很難打進新公司的核心圈子,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香港銀行家,都在學習中國大陸規矩。

報道統計2016年以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從內地晉升了約15名董事總經理,而香港人晉升為董事總經理僅有11名。另一家美資大行高盛,亦於2018年任命了3個內地公民參加其最新的合作夥伴計劃,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多一次。

內地人佔比提高,亦使金融界的薪金下滑。有知情人士指,2015年高級董事總經理的年薪普遍為100萬至200萬美元,現時減至介乎85萬至175萬美元。投行愛聘請內地人接觸內地客戶,而港人只能於較少面對客戶的領域獲得晉升機會,例如是研究和支援部門。

熟悉內地成內部指引

有資深的行內人士對本報指,國安法目前只訂立了數月,他認為長遠會令中資進一步減少聘請香港員工,因香港人慣於擁有言論自由,較易踩入國安法的陷阱;若中資旗下香港員工因國安法被捕,會令公司尷尬。不過他指中資仍會保留小部份香港人於部份職位,因香港人敢於提出問題、挑戰權威,某程度上有利於公司的決策。

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認為,投行高層有一部份仍會是香港人,但溫坦言,「睇返好多已經係5字頭(歲數),4字尾都有,但好少。」

他又指出,各個金融市場不存在絕對的「本地優勢」,「上到位」建基於能否掌握市場的形勢,從業員熟悉內地已成投行的內部指引,香港年輕一代要上位比以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