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自誇防疫措施滴水不漏,但驗收口罩卻渣流攤。本報早前踢爆有政府口罩供應商以國貨冒充日本貨,物流署原先辯稱有抽驗樣本,但拒絕交代詳情,最終記者引用《公開資料守則》,該署始承認收貨時只會目測口罩表面及中層熔噴布外貌、以及口罩是否按要求具備三層隔層;有需要方會將口罩樣本交予認可化驗所化驗。
本報今年8月踢爆有政府口罩供應商以中國製口罩冒充日本口罩,包裝註明非醫用。當時物流署回覆指,涉事供應商已提供約3,200萬個口罩,涉款9,775萬元,全數存放署方倉庫內,並未分發予部門;又指已撤銷相關供應商的採購合約,並會追討損失。海關亦就事件拘捕兩人。
物流署當時聲稱驗收口罩時,會抽驗樣本,記者遂追問抽驗程序及比例等細節,惟署方避答。及後本報按《公開資料守則》要求公開相關資料,該署延至上周三回覆,指會抽驗每批收到的口罩,包括目測口罩表面有否污迹或破損、口罩有否三層隔層等。
署方指已就涉事口罩進行獨立測試,惟因個案已進入法律程序,未能公開結果;至於每次抽驗口罩的樣本數目及次數,亦以同樣原因拒絕公開。
民主黨議員林卓廷認為,物流署驗收口罩靠目測完全「唔科學」,無法確保品質是否達標及能否有效抵擋病毒。林批評署方「搵人哋條命去較飛」,認為署方應獨立化驗口罩的效能,「抗疫嘅嘢唔可以求求其其,應該要好嚴謹去做。」
本身是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斥物流署驗收口罩匪夷所思,做法等同增加供應商「造假」機會,不負責任。他指政府口罩會交予其他部門包括衞生署、入境處及社署等前線人員使用,若口罩不合格,有機會增加病毒傳播風險。
熟悉口罩製作的中文大學化學系前講師鄺士山(K. Kwong)批評政府抽驗口罩過程「馬虎」兼失職,質疑上述情況或是「溝貨」,「呢啲現象成日都有,開頭畀你批貨OK,之後就換咗其他嘢」,建議由專業人士抽驗,或以儀器檢測口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