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學界尚未找到治療病徵輕微但病毒量高武肺病人的最佳良藥,港大化學系與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團隊發現一種常用於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的藥物,在實驗室環境能減輕染疫金黃敍利亞倉鼠的病徵,並降低病毒複製的機會,有望成為潛在治療武肺藥物。
團隊表示,已知一些含鉍(bismuth)的藥物或相關成份有抑制沙士病毒作用,團隊由此抽取六種相關成份實驗,發現將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的藥物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RBC)注射入染疫的金黃敍利亞倉鼠同樣起效,倉鼠兩日後沒再出現病徵。
研究指,受感染的倉鼠四日後體內病毒量最高、轉變最明顯,實驗發現,接受RBC的倉鼠四日後鼻腔及胸腔病毒減少,代表RBC與瑞德西韋一樣能阻止武肺病毒在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增生。倉鼠在實驗室環境下,肺部感染也有改善。
研究指RBC或具有使酵素失效、干擾螺旋酶(helicase)能力,能對武肺病毒起作用,效果或超過瑞德西韋。由於RBC屬普遍使用的藥物,相信有潛力成為另一種治療武肺的臨床藥物,惟需更多研究數據。成果已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本港公立醫院的武肺用藥指引尚未納入RBC,主要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醫治輕症病人;若效果不明顯,則會用瑞德西韋或類固醇地塞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