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森美餐廳牛牛招牌、佐敦澳洲牛奶公司的碗形招牌、雞記麻雀的公雞招牌,這些多年來為本港鬧市夜幕添上艷色衣裳的霓虹光影,終敵不過一紙清拆令,突然消失於熟悉街角。街招認為招牌是訴說香港歷史的導賞員,是文化遺產,可惜在這個都市,越具特色的東西越是留不住。
街招創辦人Kevin指,以往不少食肆會按店舖類型製作特色招牌,如佐敦麥文記及澳洲牛奶公司均設大型招牌,後者的招牌更有兩個碗形霓虹燈以標示其招牌菜,包括燉蛋及燉奶,據知兩店均有意保留招牌,卻敵不過屋宇署清拆行動,招牌2018年被拆。
Kevin稱,除霓虹招牌,昔日不少老店會以水磨石作為招牌,「以前嘅店舖會喺嗰度做好耐,招牌就較永久性」,如荷李活道一帶有已結業米舖遺下水磨石招牌,「睇到招牌就知有米舖,反映唔同時代嘅香港故事、當年有乜商業活動。」
中大歷史系出身的香港歷史專頁「港識多史」成員Godfrey認同招牌有其歷史文化價值,「20、30年代以書法字體招牌多,好多出名書法家寫招牌,例如歐建公等,之後亦出現畫畫嘅招牌,到70、80年代就越來越多霓虹招牌。」
他直言不少招牌被拆卸十分可惜,公眾安全固然重要,「政府話因為安全,但根本係假對立,其實招牌可以加固復修,政府只會拆卸棄掉,唔理背後價值,將個波推畀業主。」他呼籲市民多留意特色招牌,盼以輿論壓力增加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