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難留】
【本報訊】陪伴港人19年的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展館踏入倒數階段,康文署早前宣佈,該展廳10月19日起將暫停開放進行大規模更新工程。博物館近日湧現人潮,特意把握最後幾日時間到訪,有參觀者擔心館方藉機「河蟹」不利中共的史實,為政權塗脂抹粉。
記者:陳詠恩
香港歷史博物館2001年建成,常設展廳「香港故事」同期開放,兩層展廳佔地七萬平方呎,共有八個展區,內容橫跨逾四億年,由史前時期、漢朝至清朝、鴉片戰爭、日佔時期、現代至1997年主權移交。當中殖民地時期着墨頗多,有兩面牆展示歷代港督肖像及貢獻;另外有一間展廳展出孫中山如何受香港教育啟發,推動辛亥革命,以及香港如何作為支援革命的基地。
展覽中有短片記述上世紀50至60年代曾發生三次大規模暴動,其中1967年的六七暴動,文字描述為「受到內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7年香港左派組織舉行多次示威活動,群眾集結在港督府門外示威,並與警察對峙,街道上不時發現土製炸彈,社會秩序大亂」,展覽短片呈現了當時群眾手執《毛語錄》喊口號、貼大字報,以及警員在街上拆炸彈的畫面。
對於1989年六四事件,展覽內容輕描淡寫,只講述六四事件前夕,香港人發起百萬人大遊行,當年4月15至6月4日,「內地部份高校學生在北京集會,由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悼念活動,演變成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提出經濟和民生改革的訴求,全球華人熱烈響應,1989年5月21日,香港有一百萬市民自發上街遊行聲援」,對天安門屠城則隻字未提,而短片剪輯小量遊行及「民主歌聲獻中華」演唱會活動片段,但解說欠奉。
港人蔡小姐與外籍男友Adam特意趁閉館前來訪,來自英國的Adam四年前來到香港,首次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他頗驚訝原來香港的博物館能保留六四事件內容,儘管內容十分簡略,但相比在內地全面封殺,這裏尚且能記錄。
Adam曾在內地住過數年,發現當地年輕人完全不知道天安門事件,學校也不會討論,反而香港年輕人都知道,故希望館方能保留全面真實的歷史,但不幸地有人想隱瞞歷史,「你必須知道歷史背後的真相,否則會忘記犧牲者的付出,亦會忘記人們經歷了甚麼苦難,才使這地方得享自由」。
Adam最感興趣的是博物館內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和二戰後香港人的艱苦生活,因為後者與其祖父母輩戰後英國生活相近。他回想小時候在英國時,父親已讓他看港產片,五年前首次來港後更深深愛上這裏,形容香港是特別和夢幻的獨特城市,擁有亞洲的文化古蹟,同時受不同國家文化影響,認為如果香港沒有了自由,便會失去獨特地位。
去年的反送中事件他也親身經歷,感到憤怒和傷心,Adam又說,欣賞現時博物館將歷史好與壞的一面都展出,擔心裝修後部份不利中國的歷史會被刪除,「我擔心重開後這裏不再是歷史博物館,而變成政治宣傳博物館(Museum of propaganda)任何有關英國與香港的事件消失,任何說中國不好的都會消失,只會看見關於國安法或者其他正面事件」,故此他打算閉館前再來拍照,以便日後重開時對照。
蔡小姐則認為,雖然展館已啟用19年,但依然很新淨,不明白為何要清拆裝修,「如果佢要重整,可唔可以個透明度高少少,究竟佢要重整邊個區,究竟佢係咪要加新嘢入去,或者會刪減啲乜嘢,我覺得我哋需要知」。
葉小姐與友人陳小姐知道博物館即將裝修,刻意來到為展覽留影,方便日後裝修後對照被刪改的部份,陳小姐質疑館方裝修的真正原因,是否因為去年發生的社會運動,擔心遊客和新一代難以再透過博物館了解歷史。
葉小姐說:「呢年發生咗好多敏感事件,佢話想改內容,實質可能係想改現代香港嘅事,甚至係六四都唔提,英國統治啲嘢講少啲,反而講回歸之後中國點帶嚟好影響。」她認為,尤其早前DSE歷史試題被删除、通識科改革,連司法獨立與三權分立說法都被建制派扭曲,更令她打定輸數將來展館會刪去不利政權的歷史。1997年後出生的她對展覽中中方提及「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感到質疑,「我覺得唔係,𠵱家已經不斷變緊,即係佢(博物館)甚至之後啲片都唔再提呢件事」。
已為人母的周小姐說博物館滿載中學回憶,對博物館裝修感到不捨,故臨別帶同兒子來到參觀,體驗館內的香港舊街道。她認為展館依然很新淨,所有內容都值得保留,「我覺得唔需要變,呢個係長期展區,講香港歷史,發生咗嘅事,冇乜需要大改動」。周小姐認為重新裝修後,六四等敏感資料「肯定冇咗,咁佢都唔想人提,佢唔擺落去我哋咪唔知囉」,認為會令下一代少了認識歷史的途徑,將來未必會靠教科書,只能靠父母口述歷史分析,並保留一些相關書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