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剛看罷NBA總決賽Game 5,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換對球鞋落街場打波;熱血除因比賽緊湊,我亦和很多球迷一樣,被占美畢拿(Jimmy Butler)那種拚命三郎式的打球風格深深打動。
畢拿打球,坦白說,不好看。就視覺享受角度而言,他沒有誇張的彈跳力來作二段換手上籃、沒有花俏華麗的控球技巧、亦沒有甫過半場就起手命中三分的遠投能力;但一如《Slam Dunk》中山王球迷對河田雅史的評價,「看他表演,會有種說不出的痛快感」。畢拿武器庫中的各種技巧彷似不屬於這個世代,卻正正又詮釋了「基本最重要」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價值:穩定的中距離投射、硬闖龍潭的單對單、還有那些不要命的防守。許多東西的過程比結果重要,籃球卻不一樣,令皮球進入框中比精采的插花重要太多;畢拿無論如何都要把球放進籃框的鐵血球風,看得令人腎上腺素飆升。
了解過畢拿的出身之後,就不會奇怪他會堅持以這種方式打球了。出身寒微,甚至從未見過生父(雖然MJ私生子之說甚囂塵上);母親在畢拿13歲時,就因「不喜歡他的樣子」而把他拋棄,幸得好心人收養才不致流落街頭;成為職業球員後雖然證明了實力,可是亦難稱順利;不是遇着球隊轉換方針改組,就是與隊友鬧不和離隊;直至來到熱火,遇上一班決心與他一樣強的underdog,一拍即合,就在一直被看扁的情況下成為東岸冠軍。
說回木狼時代與年輕隊友的不咬弦,當你想一想他的成長背景,就很能夠體諒。一個從來靠努力才活得下來的人,大抵不會接受輕輕鬆鬆的打球方式;再看看畢拿近四場的上陣時間,45、45、43和47分鐘,說他用生命值去打球,沒半點誇張。
說到這裏,大概誰都會明白為A何他能令球迷深深折服,男人該當如畢拿,打落門牙和血吞;在成長過程中,他可以有千百萬個理由去放棄,而我相信大部份人的出身都不會比他更差;所以無論遇上任何劣勢逆程境,就咬緊牙關,要相信自己可以撐下去,然後,就找個方式撐下去;不放棄,就有希望。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