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紅樓雙十慶典已成絕唱,連紅樓與中山廣場的去留亦岌岌可危。環保團體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長年進行紅樓保育工作,早年致力爭取紅樓成為法定古蹟。身為保育人士,他憂慮在國安法下,紅樓相關文物將來會否終有一天被「打格」抹去。
李少文以紅樓「孫逸仙博士紀念碑」下的紀念碑文為例,黃煜堃撰寫碑文,並以「赤禍殘民天何容」作結。碑文末句「赤禍殘民天何容」,「赤禍」指共產黨,「天何容」更有「天滅中共」的意味,他質疑日後碑文又會否被指涉分裂國家,牴觸國安法。
歷史就是歷史,不應因個人喜惡為歷史塗白抹粉,李少文說,紅樓包含不少革命人士足迹,過往因種種原因被排除於歴史洪流中。例如生於屯門的孫中山紅顏知己陳粹芬,據孫家後人史料及革命同儕證言,陳粹芬與孫中山相識於紅樓,其後相戀並居於紅樓近一年。而陳粹芬亦是辛亥革命的「後勤絲」,為革命黨煮飯、洗衣、協助軍火運輸等,惟因她當時「非妻非妾」的身份有違孫中山形象及孫其後太太宋慶齡的地位,故陳粹芬與其對革命貢獻一直不容於正史,而終淪為「不方便的事實」。
紅樓本身亦載有商人資助革命歷史,如青山農場原業主李紀堂雖被視為揮金如土「二世祖」。李少文說,李紀堂捐出富商父親李陞留予他的一半遺產,資助廣州起義,又在自己農場設儲藏軍械及炸藥的密庫,為革命義無反顧冒生命危險。李紀堂散盡千金亦不後悔的氣魄罕見,惟晚年落泊,終依靠出售青山農場農作物維生,紅樓正正是記錄這批被遺忘革命人物的遺址,保育價值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