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的炒鍋 - 葉一南

楊過的炒鍋 - 葉一南

CNN來訪,題目是中菜鑊及鑊氣,剛好我們的年青廚師 Andy正在預備員工福食,拿了一大碟菜心炒牛肉出來,於是我說了他的故事。

Andy曾經在以前的文章出現,香港人留學澳洲,因為喜歡食物,畢業後轉行入廚,從低做起。他去過海外不同城市,在眾所皆知的幾間名店做了一些時間,後來在我們澳洲的餐廳任職。那幾年他負責執碼,預備食材,亦參加新菜式的思考。便如近年大部份年青廚師一樣,太早太快太心急,創作的新菜缺了底子,功夫不夠硬,結果成不了令顧客懷念的食物。年青人很困惑,我跟他說,要更上層樓,來香港訓練,再一次從基礎開始,可以嗎?Andy大力點頭。

這是故事的起點。第一天上班,大廚跟Andy說,你負責福食,學習用鑊,一年後再考核。Andy面色一變,吓,要一年後才能埋位炒菜?大廚白了他一眼解釋,沒有說過你一年後可以做炒鑊,考核過再決定,不要想多了。Andy聽了差些暈落地。是的,拿着一款煮食器具,學習一年,還不一定合格,對大部份今天的年青廚師來說,不易接受,何況Andy已有幾年廚房經驗。我跟他說,真正中國菜的工夫沒捷徑,現在後悔還來得及,可介紹你入酒店餐廳做其他國家的菜,上位或許會快一點。他搖頭,決意學好中菜。

大廚是老式紅褲子出身,下命令時不解釋,這一套現今可不行,有一天在後巷,我把訓練內容向Andy說明了一遍。鑊,是中國菜的靈魂,全世界的烹調用具,最原始皆是由平底開始,隔着一片石頭煮食,只有我們,從「鼎」慢慢轉化成外貌很古怪,大口闊邊窩型雙耳的炒鍋,即是南方人的「鑊」。此物在宋朝開始流行,之後全面取代以前的俎、釜、甑等等煮食工具。我問Andy,為甚麼如此?他回答,是因為好用?我拍了他一下膊頭,笑說,當然是好用才汰弱留強,但如何好用法呢?第一,炒鑊闊邊,下材料醬汁容易;第二,平底鑊只可煎平面材料,翻炒不可能,鑊有足夠空間,因此出現了炒、溜、煸、燴等鑊煮菜式,豐富了中國菜的多樣性;第三,數支火嘴射在鍋底,除了明火燒烤及特別的pizza爐外,中國鑊應是最傳熱的煮食工具。我再問,有何好處?Andy是讀書人,這難不到他,立即回答,為了Maillard Reaction。對,就是要把肉類、蔬菜、醬料內的amino acid燒成微焦,變為不穩定份子向外散發,成為誘人香氣,即中國菜說的「鑊氣」。人類的舌頭能分辨甜酸苦辣鹹鮮共六味,鼻子卻更複雜,能嗅出數百種氣味。老祖宗當年雖然沒有科學解釋,但因為時間長經驗夠,慢慢演化出「鑊」這種能使用更多技法,產出更有味道的獨門煮食工具。除了Maillard Reaction之外,還有焦糖化情況,兩者效果相近,查實是不同的化學反應。現代廚師不能不求甚解,我着Andy回家上網做功課,把技法及科學原理先搞清楚。第二天他回來說,中式鑊果然是寶,可以立即開始嗎?

一隻19吋鑊重3斤12両,加上材料及湯汁,5、6斤等閒,要有效翻動,借力打力,是一門不易學好的手藝。便如玄鐵寶劍一樣,雖然無堅不摧,但重,楊過亦要練了好一段時間。Andy負責福食,學習用鑊,我們年初研發了炭香第一刀叉燒,交給他主理。幾個月後,工多藝熟,翻動得不錯,Andy問大廚意見,他搖頭,拋鑊算可以,只是第一步,但膽未夠,不敢把火開盡將炒鍋燒至發白,鑊氣如何說起?這一關難過,超級高熱一下燒焦,要眼明手快,心態兇狠動作溫柔,把玄鐵重劍練成木劍,舉重若輕,這一練,轉眼便一年。

我跟CNN的記者說,這是Andy的故事,亦是正式中菜廚入行的故事,應該解答了她對鑊的問題吧?她點頭,然後問,這故事的結局呢?我呷一口熱茶說,十月時考核,還欠一點點,年尾應該可以開始炒飯。有一件事值得一記,Andy用不到一年時間,以烤爐做出炭香叉燒,非常成功,已經成為我們供不應求的主打菜式,但在用鑊方面,卻還未能正式上場,可想而知,中國這獨門兵器之深奧難用。故事未完,一年後,如果楊過沒有走佬便應可出關,到時再試他的乾炒牛河?好,一言為定,記者笑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