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政府又重推通脹掛鈎債券iBond。今次似乎更益投資者,保證派息率訂為兩厘,好過好多銀行定期產品。不過,過去香港通脹率高達5%以上,iBond自然水漲船高,但今時今日買iBond玩即日鮮,賺餐茶錢還可以,如果想靠iBond賺錢玩staycation,似乎太大想頭。
iBond的設計是與香港的通脹(也就是消費物價指數,CPI)掛鈎,所以計劃買入iBond前,必須先理解香港的物價走勢。事實上,由2011年至今,香港通脹率是持續下跌,2011年約5%以上,2018年已放緩至2%至3%。近期香港以至全球都受疫情影響,消費及零售需求下跌,通脹大幅放緩,於2020年7月及8月,香港更出現通縮情況。
另一方面,在政府債券官方網站上,可以見到由2016年至2019年中,每期派息的年代息率,介乎在1.02%至2.58%,反映過去數年香港通脹並不嚴重。換言之,即將推出的iBond,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大機會只能維持每年2厘的保證派息率。
一隻只有3年期限,每年預期僅派息兩厘多的債券,加上目前短期儲蓄保險盛行,更有每年約3%保證回報的產品,令投資者有更多投資選擇,故不能指望首日開市可以升至106元「天價」,然後讓散戶慢慢放售賺錢。畢竟,這債券就是保證持有3年,至少獲得106元回報的金融產品,假如有人太高價買iBond,等於博香港疫後個個開心消費,通脹大幅反彈,這就似乎有違投資債券保本安穩的初心。所以,一般大戶未必開到咁高價收貨。雖然政府似乎在「賣大包」吸引散戶買入iBond,但在目前社會環境下,首日升幅未必吸引。散戶認購前,須一併考慮券行的手續費及孖展利息開支,會否在認購iBond時,進一步侵蝕你的利潤。
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