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搞的普及檢測,花了好多錢,最後發現了少量陽性個案。搞了一大輪,計劃到底對香港有甚麼幫助呢?
大規模檢測的一個功能,是讓我們知道潛在疫情有多嚴重,從而制訂相應的防疫措施。計劃有近200萬人參與,陽性個案既然屬極少數,那計劃就證實了香港的疫情其實不算嚴重,限聚令等措施照理可以放寬。
不過,政府後來的措施似乎跟這次檢測的結果沒甚麼關係。早幾日特首說:「過去7日裏有10宗本地個案,數字比上一次7日的14宗少;但令人擔心的是源頭未明的個案 ……現時正在實施的社交距離措施,即是至星期四午夜到期的一系列社交距離措施,需要多維持一段時間。」
普及檢測好像從沒發生!市民活動仍受限制,商舖生意仍受影響,普及檢測除了讓近200萬人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招,對社會就沒有其他效益了。到底普及檢測要有甚麼結果,才會改變政策?陽性比率少於0.00001%?還是要零個案?下次再搞全民檢測,是否又要等疫情再爆發?讓部份市民「得個知字」,不是普及檢測的目標。歸根究柢,檢測要跟防疫措施掛鈎,發現了情況並不嚴重,就應放寬措施以減低經濟代價。
這場大龍鳳最顯著的效果,可能就是讓中央表達對香港的「關懷」而已。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