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球圈原來10年有多,從青年足球領袖到職業級教練的路途上,有幸從事過不同類型的工作,包括男足、女足、11人足球、5人足球、幼兒興趣班以至大學隊,又或是草根、青少年、精英水平,每一次都帶給自己不同的經歷。經常有人問我,喜歡教男子還是女子足球,會揀教青少年還是職業球隊。
筆者認為,教授運動也是教育的一部份,教練與老師相同,理應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唯一不同的只是我在球場,你在課室。身為教練,我們不應說自己只懂教甚麼而不懂教甚麼,因為我們都是經歷了很多小時的課堂和實習,才能取得今天的教練牌。越高級別的教練,越應該懂得教授不同種類和組別的球員。的確,每個教練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例如有些教練不善於與小孩相處,言行舉止也許嚇倒孩童;有些教練又可能示範能力較弱,未能讓黃金歲數的青年球員好好進步。因此,我們或許會有所偏好,善用自己長處去執教,但不應揀波教、揀人教,以不喜歡或不懂作藉口,更不應以自己的尺去度不同的球員和不同的足球。教育應是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足球世界之大,有太多要見識、要學習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之一,我們理應以專業的態度,把不斷增長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球員,正正是因為足球的千變萬化,令各有長短的球員都能學習和成長。要春風化雨,我們必先做到有教無類,海納百川,不為個人私慾和短期成績而隨波逐流,扼殺球員發展的空間。
陳婉婷
前亞洲足協最佳女教練
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