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爾龐捷和杜德納發表基因剪刀技術後,都曾訪問本港。曾與杜德納交流的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黃兆麟表示,杜德納是個很好人的科學家,跟本地學者討論不同研究項目後,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意見,也因為她和沙爾龐捷很無私地分享基因剪刀技術,令世界各地實驗室都可使用這種有力的工具。
黃兆麟指出,CRISPR/Cas9基因剪刀屬於第三代基因編輯工具,比起之前兩代易用得多,並容易設計如何修改基因,很多實驗室掌握後可自行進行研究。
他指自己和本港其他研究團隊,使用CRISPR主要有兩個方向,在應用方向是為癌症、腦病、柏金遜症等尋找新治療。他指除了直接修改病人致病的基因,基因剪刀其實也可用作篩選平台,透過大量篩選與某種疾病有關的不同基因組合,可快速篩選出可能有效治病的藥物組合,他所屬團隊正進行這方面研究。
另一大方向是優化基因剪刀,黃兆麟指CRISPR雖然精準度很高,但仍會有想改基因A卻誤改基因B的「脫靶」問題,如要想對人進行基因手術,這方面需要改善,而他的團隊在這方面最近有成果,找到一個較準確的剪刀蛋白變種。
CRISPR基因剪刀的龐大潛力,引來學術界專利大戰。杜德納在2012年5月在美國提交了保護CRISPR技術的專利申請,七個月後提交申請的美籍華裔研究員張鋒卻先拿到專利授權,其後在美國的官司亦勝出,但今年初遭歐洲專利局撤銷核心專利,沙爾龐捷和杜德納也得諾貝爾獎的最高肯定。對於這場專利戰,黃兆麟指張鋒和其他研究員都有對CRISPR技術作出貢獻,不同獎項的評選準則或有不同,張鋒等人也取得其他重要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