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檢清單屆60日期限 中資行恐遭美制裁

複檢清單屆60日期限 
中資行恐遭美制裁

【本報訊】美國總統7月中簽署《香港自治法案》,原訂90日內公佈對港全面制裁報告,但因港府延遲立法會選舉及DQ多名民主派,財政部8月7日制裁11名中港高官。有銀行界及分析師說,依法例要求當局在接着最多60日內,會列出拒絕與高官斬纜的第二輪海外金融機構制裁清單,按計算今日到期。

業界指,內部正「睇緊」美國會否出銀行清單,也不排除當局留待至本月中,即國務卿向國會提交對港整體制裁報告時一併登場。

非中資行普遍完成清理

至於與11名被制裁官員有業務的本地大行,消息指非中資大行普遍已完成清理工作,包括終止其美元存款及資產戶口、停止網上銀行服務及美資發卡機構的信用卡,但據聞有中資大行仍酌情提供網銀服務,惟敏感活動如網上滙款則受限制。

大和資本市場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表示,根據8月7日美國財政部公佈規定,接着30至60日內,會對仍未斬纜的金融機構完成檢討報告,即第二輪制裁清單出台,「現時(昨日)已是第59日,隨時美國有機會公佈清單。」但美國會否留待本月中、蓬佩奧提交本港詳盡制裁報告時才作全面公佈,不得而知,因本港未有先例應對相類制裁法案,美國執行力度及深度以至對本港影響,亦難以評估。

港元資金流向恐受衝擊

他只重申早前其發表報告預警,倘最終有本港銀行被列入第二輪制裁清單內,將對港元資金流向、銀行體系以至聯滙穩定性,都會帶來衝擊,投資者需加留意。至於國務卿本月中提交的制裁報告,他亦預計首輪清單牽涉的個人及企業規模,會遠較11名官員為多。

有從事盡職審查及策略規劃的大行主管亦說,美國法例一貫按公歷日計,故最長60日是複檢銀行清單的期限。

然而,當下總統大選前形勢複雜,特朗普又感染肺炎,難以揣測當局會否跟足時間表出名單。

本報向多間大銀行查問,業界是否已部署好免被制裁,滙豐及渣打發言人均不作評論,中銀香港(2388)則未有回覆。

按美國法例凡被財政部列入「特別指定國民及被封鎖人員」(SDN)名單內,若銀行在60日複檢期後仍保持重大交易往來,將面臨十項罰則,包括被禁美元外滙交易、美債結算或獲得美國機構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