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zo之前,巴黎沒有其他設計師作過東方概念?有,然而不多。
歌劇及荷李活電影反而有好幾套:蝴蝶夫人,上海快車( 第二女主角Anna May Wong形象服裝簡直永恆,影響了慶回歸1997年John Galliano入主Dior第一炮「香港系列」),生死戀,蘇絲黃的世界,Mahogany(Diana Ross主演及設計服裝)⋯⋯等等。
不用說上世紀,就是今天西方人對中國、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的印象都十分含糊。早在70年代初,Kenzo送給巴黎時裝界、尤其媒體可作大篇幅報道的大禮:East Meets West東西方交融。
數年後,繼Kenzo打響頭炮,日本同胞Kansai(山本寬齋),Miyaki(三宅一生)等等都以東西方接軌的設計題材在西方,尤其巴黎發揮個淋漓盡致,三宅甚至於1978年出版大型畫冊《East Meets West》驗明正身。
Kenzo在巴黎站穩第一步並非後來日本同胞精闢的前衛解構,而是東方衣着文化特質與西方結構鮮明且剪裁適體的衣服設計結合。現代服裝壁壘不森嚴、界線不分明,摒棄傳統,縱使日本設計師當年問鼎巴黎除了用上日本元素,韓國、尤其中國特色也大方應用,Kenzo尤甚。
Diana Ross設計1975年電影Mahogany金碧輝煌東方園遊會系列,或金童子聖羅蘭於1978年推出的「中國系列」,70年代初Kenzo推出日本農夫+中國農夫+小小李小龍=東方方程式衍生的系列,比較前一幾乎杜蘭朵或者蝴蝶夫人,前二則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理所當然。雖然聖羅蘭設計的中國系列可穿程度甚高,卻針對他比較成熟的慣常顧客或高級訂製貴客,而非Kenzo配合當時得令Pret-a-Porter(便裝)充滿人氣的貼地設計。 (未完,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