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轉變了,手提電話普及,電話亭已成歷史文物。
香港仍有千多個電話亭,部份陸續被拆走,部份苟延殘喘,遲早被淘汰。因為很多已淪為吸煙亭、儲物亭、避雨亭、街站……和垃圾站。
當然,手機冇電,網絡失靈,無法正常撥打電話,有時亦為了危急救命之用,不過普遍而言,口袋中即時掏得出一個一元硬幣者也不多,還有,手機方便,誰也不會記得電話號碼,正如人人的記憶力隨科技發達已減弱,甚至失憶。
不知何時起,鬧市中,十字路口旁,這座乏人問津的電話亭,有人侵佔了。
「這個廢亭很髒。」附近街坊道:「長時間沒人幫襯,聽筒污糟,顯示又模糊,我懷疑根本已打不通,甚至有蜘蛛網!」
有在對面超市買完餸菜生果的師奶加把口:「有蚊㗎,想話避雨?先畀蚊針,惡毒大蚊嚟,畀我就唔會入去,一秒都唔想。」
說來完全不是什麼街道風景歷史回憶。當空置時大家都視若無睹,但有人侵佔,不免好奇,八卦一下誰那麼「青睞」?
其實是個老頭。
不知他無家可歸還是不願同家人共處,從某日開始,就睡在電話亭。
但電話亭這公用的狹小開放空間,看通看透,即使蜷縮而睡,肢體也略伸到街外,老頭矮小佝僂,可是怎也不夠位,他晴天或雨天都睡得香,雙腳伸直了不自知,一時紮醒,驚覺地望向十字路口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沒事,便繼續尋夢。
老頭沉默、安靜,看不出邋遢,衣着樸素行李簡便,沒有臭味。他進駐電話亭時亦略作清理,到街尾賣魚蛋煎釀三寶的小店取水借布,人家見是阿伯,都盡量方便。有些路人見此情狀,會給他零錢、食物、和口罩──這個很重要。
老頭看似有點學識,他長駐於此,看報、寫紙條、開餐、打坐、冥想、聽收音機,自得其樂。
人、地、亭合一,四周貼着紙條,無人知悉身世,透着神秘……(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