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染病入院,使本來已充滿變數的美國大選增添了更多混亂。今屆大選有很多美國史上的「第一次」,唯望特朗普可以早日康復,讓選擇權交回人民手中;對新一屆政府任期前出現人事變掛的各種猜想,可以繼續停留在學術討論。
外界看今屆美國大選亂局,很容易會跳到「民主不是好東西」的結論。特朗普拒絕承諾按大選結果和平移交權力,在美國史上也從未發生,讓不少美國人擔心是否正在見證美國民主的終結。不過,一個制度的韌力往往是在受到挑戰的時候才能發揮出來。在揭視美國民主的弱點的同時,我們其實同時也在見證制度中的各個保險設置,如何在最後關頭避免最差的結果發生。
早前最流行的說法,是特朗普會通過挑戰郵寄選票的地位來推翻選舉結果。現實是有多個獨立調查說明郵寄選票十分可靠,即使出現個別票站人員錯誤操作也不會比傳統票站更有問題。而如果特朗普真的關心選舉公正的問題,國會其實一直在推動提升選舉安全的撥款以至投票制度的改革,特朗普全部都沒有支持。現在他忽然又跑出來大談選舉舞弊,隨即被輿論批為前後矛盾,只是在選情落後的時候為可能的敗選尋找藉口。
那麼特朗普真有可能推翻選舉結果嗎?這件事情讓人憂慮,因為過去他已有很多違規而沒有被追究的紀錄。例如美國憲法規定高級官員任命要得到參議院確認,過去四年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漠視這項規定,隨意委派沒有參議院授權的人事任命。正常來說,這樣公然違憲已和獨裁政權無異,奈何因為參議院同屬共和黨,而共和黨在過去四年已表明他們在特朗普的濫權面前沒有任何腰骨。正因如此,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才引發這麼多的爭議,因為法官任命本身也是總統和參議院說了算,如果他們串通把法院的組成變得有利,使行政、立法和司法變成同一集團,三權分立就會名存實亡。
不過,美國的民主除了三權分立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設置:地方自治。美國的開國先賢很有遠見,規定總統選舉由各州自行組織安排。在當前的政治亂局當中,聯邦制成了美國民主的保險掣。
當前美國有不少輿論擔心到了大選那天,由於實體票站開票比郵寄選票要快,而預期到實體票站投票的選民比使用郵寄選票的選民更支持特朗普,在剛完成頭幾個百分點選票的點票程序時,特朗普的得票會比拜登領先,儘管這並不反映兩人真實的支持度。如果此時特朗普跳出來說不要再點郵寄選票,並自行宣告成功連任,會否帶來嚴重的政治混亂?
這時候,地方自治就發揮作用。查看是次大選各關鍵州分,當中州長、州務卿和州議會的組成,甚少在同一個州由單一政黨所壟斷。換言之,任何政黨想在點票或推舉選舉人的過程中做手腳,將會幾近不可能。最起碼,點票將會繼續,直至有全面結果為止。如果有人要挑戰選舉結果,也要逐個州找理由先向該州法院申訴,這又會花掉很多時間。
對,民主是很花時間,甚至很沒效率的。但有些時候,這會成為優點而非弱點。程序越多,涉及的人越多,個別的人要濫權就越難,叫停違規操作的機會就越大。
而美國的聯邦制又為美國民主再加一重保障,把權力進一步分散在更多人的手中。就算聯邦政治無法有效運作,各州仍能自顧,甚至為聯邦政治失調帶來制衡。舉個例,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官官相護,但如果油尖旺自己也有一個政府,也有自己的一個法院,然後油尖旺的律政司可以繞過鄭若驊直接狀告林鄭月娥,香港的政治格局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當然,香港地方細,未必要把政治搞得這樣複雜。但對於上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各種權力分散的設置就變得異常重要。在這種環境下,爭取民主就不能僅限於要求有選舉、有法治,更要同時要求建立地方分權。畢竟,當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中央,甚至是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走向獨裁就是正常不過的後果。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