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德國支付巨企Wirecard因造假數醜聞而破產,事件亦牽連香港。Wirecard數年前收購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戶收單業務,有用戶向本報訴苦:「有5筆數仲未收到,牽涉15萬元」。銀行界人士指,最差情況只能採取法律行動追討損失。
所謂收單業務,即是消費者以銀行信用卡支付後,對應商戶其後持交易單據,要求「收單行」代為結算,扣除手續費將消費金額轉賬予商戶。經營貿易貨運公司的陳先生(化名)表示,由於其客戶(政府)使用花旗「P卡服務」(採購卡服務),他以往會就每宗交易向「收單行」花旗索取授權碼,填妥表格交回,一般2至3日內可收妥款項。
惟自今年8月底,他按慣常做法致電花旗銀行授權部,卻得悉授權部已消失,原來「收單行」已轉成Wirecard,遂按錄音指示致電,成功獲取5個授權碼,分別處理5宗交易,涉額近15萬元,「原先話7日內過數,但將近一個月都未有消息」。他透露,日前有Wirecard許姓職員致電,卻顯示馬來西亞電話號碼,該職員僅指系統出問題,卻無交代清楚系統何時回復正常,「我哋呢啲公司等住現金流返嚟」。
據了解,花旗2017年3月向Wirecard出售包括香港在內亞太區共11個市場的商戶收單業務,涉及共2萬個商戶。今年8月過渡期完結,Wirecard全面接手商戶收單業務,並負責為商戶提供相關服務及支援。
記者曾致電Wirecard客戶服務熱線,電話錄音即提及,花旗技術平台已轉換至Wirecard平台。不過,熱線電話一直未有人接聽。
根據金管局網站資料顯示,Wirecard不屬於受規管的認可機構及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有不願具名銀行界人士分析,坊間提供P卡業務銀行少之有少,坦言小商戶確實求助無門,只能採取法律行動追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