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our源於八十年代法國,不受任何環境限制,做出奔跑、跳躍、攀登、爬行和平衡等動作,猶如古代輕功。28歲的盧振宗是全港少有的Parkour全職教練,是香港飛躍道協會主理人。
盧振宗是香港首批Parkour愛好者,「小時候很喜歡玩捉伊人,喜歡周圍跑,周圍跳,尤其喜歡在屋邨周圍去,長大了人人走去踢波,我還是喜歡周圍爬,周圍跳。中一時,看了《因咩差事跳跳跳》(Yamakasi)這套電影,便開始去玩這運動。」
訪問當天,盧振宗帶我們到中環和安里,這裏有兩個相距約三米的高台,他示範如何跳過去。「我們通常在練習前,要檢查將會遇到的障礙物,確保是否鎅手、跣手,用力時會否爛,萬一會爛,我們會受傷,像這幅牆剛髹上新油,我要先感受質感,看看是否跣手。」他的示範動作叫「貓跳」,由高台跳去另一個高台,然後用手捉緊對面牆壁,再攀爬上去。「這算是基本動作,不過當身處高處時,我們會恐懼,自然影響心理,這便要練習如何克服恐懼,所以要在室外練習,要試不同位置及不同表面,這動作難在要倚靠跳躍的衝力,重點是身體上半部份要夠力支撐,我花了三至五年時間在較低處練習才做到。」
那每到一個地方,又如何設計動作?「身體協調能力好會玩到更多花式,動作時間掌握得越好,自然會跳得較遠,空翻會打得較靚。每種運動元素都可放入你的跳躍路線,如你若有玩跆拳道,便可以踏上石壆踢一下,是一種花式,用自身的創造力去玩。有動作當時做不到的,回家後會研究如何完成、如何強化身體令自己做得到。」
曾有人提議將Parkour納入奧運項目,盧振宗則搖搖頭說:「Parkour愛好者都覺得不需要有太多比賽,或者有太多標準,每個人身體質素不同、風格不同,這運動沒有一個框框,沒有一個界限要去練甚麼動作。」
Parkour最常用的動作是跳躍,和跳遠運動相比又如何?我們找來號稱「跳遠王子」、現役港隊成員陳銘泰實試,他不但是首位突破八米成績的香港跳遠選手,亦是香港紀錄保持者,個人紀錄是8.12米,還是香港歷來第二位參加奧運的跳遠代表。陳銘泰說:「我對Parkour認識不深,在網絡見到人跳來跳去覺得很驚奇,對如何訓練認識真的不多。」盧振宗即席表演由一個石壆跳去另一石壆,距離約兩米,跳後雙腳站立平穩落地。看畢,陳銘泰這樣說:「這動作很難,跳也未必跳到,還要雙腳落地,睇完好驚。」
今次比試有三關,分別是立定跳遠、助跑跳遠和跳樓梯,兩人較大差距的是陳銘泰在助跑跳遠有出色的表現,其餘兩個項目卻近乎平手,三個項目中盧振宗雙腳落地時更平穩。陳銘泰說:「我天生彈跳力不算很好,我是靠速度和力量去彌補,跳遠來說我的速度很高,在跳遠團隊裏立定跳遠我不是最遠,我要在有速度下才有優勢。跳遠最後會落在沙池,不會受傷,所以不用雙腳落地,Parkour最難是落地要穩定,要計算空間感,你要我跳五十至六十厘米沒問題,但要在街跳多少級樓梯,是很難預算,向前多少或者向後多少很難計算,需要手腳協調,他們跳上去比我穩定很多,尤其是跳完須立即決定是否再做下一個套路是最難的。」
盧振宗現在全職教Parkour,間中會做表演項目,具體收入不便透露,但自言「餓你不死」,「教班十年,那時在實驗室做技術員,覺得不太適合自己生活模式,於是把心一橫教班,通常我們選公園教班,因為遊樂場較多障礙物。」晚上,我們隨他到荔枝角公園上堂,學生大多是廿多歲年輕人。「我教過最細的學生是兩歲,最大八十歲,爬是小朋友本能,等他觸摸多些事物,由微細動作開始,讓他去跳,其實都是訓練動作。」問過他數位學生,學習Parkour不外乎想強身健體和跑得更快,有些是受去年反送中啟發,認為在這時勢需要多做運動,體格要好。隨阿宗學習一年的阿淇說:「有時要跳較遠的地點,我們未拿到準繩度,我們不知道要用多少力,所以要學懂如何收掣,令到自己不會受傷,這個時勢想要有運動能力,體格好一點,所以來學習。」
Parkour是極限運動,過往有不少愛好者失手發生意外受傷甚至死亡,被視為危險玩命。「我沒有受傷很多次,都是皮外傷多,最嚴重試過骨折,如果你碰撞過一次,你不會想再受傷,便會再想方法去避免。剛開始玩的時候,阿媽會反對,她覺得危險。到長大後做教練,她沒有太大反對。相比起剛開始發展時,這項運動現在已較多人認識,由以前別人看見你跳會說很危險,會說小心跌死會報警,至現在會說你在大廈跳來跳去玩Parkour,都習慣了。」那會繼續極限生涯嗎?「你想如何維持自己體能,人才會不斷進步,Parkour能讓你了解身體,了解自己心理,建立自己價值,更愛錫自己。」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