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史及歷史教科書均會配以漫畫插圖,增加趣味性,但新修訂的初中中史科和歷史科《課本編纂指引》,認為課本不少漫畫及畫作「有強烈主觀的立場,表達對某史事的觀點不時充滿偏見」,要求教材盡量使用歷史照片。有政治漫畫家指,照片的拍攝跟漫畫同樣有主觀性,漫畫插圖可表達不同人意見,亦更有趣味,深入淺出。
歷史教科書不時利用漫畫介紹歷史課題,引起思考、討論或解釋觀點,例如解釋晚清列強瓜分中國等,便多用漫畫圖解。
更新的《課本編纂指引》特別針對教科書的插圖,中史科編纂指引稱課本中不少漫畫及畫作「有強烈主觀的立場,表達對某史事的觀點不時充滿偏見」,出版社採用時「應特別小心」,並盡量使用歷史照片而「避免使用可能並不持平的畫作」。歷史科編纂指引亦要求出版社使用插圖和資料時,要「避免使用帶強烈主觀立場和偏見的材料」。
政治漫畫家vawongsir表示,任何照片和圖像均難避免主觀性,因照片剪裁和拍攝角度亦會反映攝影師主觀想法,而主觀性亦有助表達不同持份者的看法。他認為,歷史照片較強調史料事實,漫畫更有趣味,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教科書就係深入淺出畀學生明白裏面嘅事實同道理,唔係睇學術嘅歷史書」。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指,漫畫雖非全面分析,但一針見血地表達觀點,具有帶動思考和討論的功能,若不准使用漫畫,教學材料將變得貧乏。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志華指出,教育局可在教科書送審程序中向出版社提出問題,現時的教科書中不見有明顯的插圖主觀或帶偏見問題,不明白為何要在指引中特別增加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