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丙肝病毒 美英三傑奪醫學獎

發現丙肝病毒 
美英三傑奪醫學獎

【諾貝爾獎】本年度諾貝爾獎昨天起陸續公佈,率先揭盅的醫學獎,由美英三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學家奪得。在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之時,相關研究未及受表揚,但評審強調丙肝發現者獲獎,正好展示科學對於抗疫的重要性,因發現引致疾病的病毒,是一切有效預防和治療手段之始。

負責頒發諾貝爾醫學獎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天宣佈,今年獎項由美國的奧爾特(Harvey Alter,圖左)和賴斯(Charles Rice,圖右),以及英國的霍頓(Michael Houghton,圖中)三人共享,指三人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對於「對抗血源性肝炎所作出決定性貢獻」。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有逾7,000萬人感染丙型肝炎,一年導致40萬人死亡。

慢性肝炎可致癌

評審指出,肝炎雖可由酗酒、環境毒素和自體免疫病引發,但最常見仍是病毒感染。自1940年代起,醫學界已知病毒性肝炎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由受污染的食水和食物傳播,會引起急性肝炎但一般沒有長遠後遺症,後稱為甲型肝炎;另一種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播,引發的慢性肝炎對患者帶來更大威脅,可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在1965年被發現,令醫學界可研發出相關測試和疫苗,但1970年代在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工作的奧爾特發現,雖然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測試面世已令輸血傳染的肝炎個案大減,但仍有大量輸血感染個案,卻肯定不屬甲型肝炎,在實驗又證實患者血液可令黑猩猩染病,推論是由一種「非甲肝又非乙肝」的未知病毒引起。

已知有新的病毒可引發肝炎,但尋覓其真身要花十多年工夫,直到霍頓從受感染黑猩猩血液內核酸蒐集脫氧核醣核酸(DNA)片段,又從病人包含抗體的血清中,複製可解讀病毒蛋白質的DNA片段,1989年宣佈成功分隔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

賴斯則提供最後一塊拼圖,透過基因改造實驗證實病毒基因組的一個區域,會影響病毒複製情況,注射進黑猩猩肝臟又會引起像人類那樣的長期病理轉變,證實丙型肝炎病毒可單獨引發肝炎。

杜絕輸血致丙肝

評審指基於三人發現丙肝病毒,促成高敏感度的血液測試面世,在世界很多地區基本上杜絕了輸血引起的丙肝,亦促使針對丙肝的有效藥物可迅速研發,令「這種病史上首次可治癒,帶來從全世界消除丙肝的希望」,只差讓全球都有足夠丙肝測試和藥物。

評審委員埃恩福什表示,無論武肺也好,丙肝也好,發現致病病毒是關鍵所在,研發藥物和疫苗都由這一點開始。瑞典皇家科學院前常任秘書諾比指,評審委員會頒獎決定不受當刻時事影響,武肺相關研究雖然此刻無比重要,但一項發現通常要至少十年才完全了解其影響力。

三名得主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872萬港元)獎金,由於疫情影響,12月10日在瑞典舉行的頒獎禮,將改為視像進行。

諾貝爾獎官網/美聯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