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表示,香港丙型肝炎雖不及乙型肝炎普遍,估計帶菌者只佔全港人口0.4%,遠低於乙肝的7.8%,但也有2.2萬人,防止他們惡化成肝硬化和肝癌是完全可以的。
司徒偉基指出,由於本港捐血有測試丙肝,所以香港基本上已沒有輸血傳染丙肝,主要是濫藥共用針筒,或在檢測和消毒不理想的外地接受醫療程序後受感染。但患者不知情下,往往到肝臟情況惡化時才驗血,發現患了丙肝,檢測率只達受感染者約一半,所以這兩類高風險人士,都應該驗丙肝。
他指今年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奠(圖)下的基礎下,丙肝透過簡單的驗血就可驗出,近年也有差不多100%有效的口服藥物面世,世衞定下2030年消除乙肝和丙肝公共衞生威脅的方向,指如檢測率提升至感染者的90%,醫治率升至80%,死亡數字可減65%。
他指香港丙肝檢測率未達標,一個原因是濫藥者不肯主動看醫生,當局可以考慮在美沙酮診所之類場所加強宣傳丙肝檢測或實施政策配合,以及在公共醫療系統擴大使用丙肝口服藥物。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慢性肝炎的醫學發展史裏,發現亞洲流行的乙型肝炎是第一大里程碑,相關科學家早獲諾貝爾獎肯定;第二大里程碑是發現歐、美流行的丙型肝炎,三位科學家也終獲殊榮,是另一次肯定。潘指出,丙肝的主要感染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性行為等,現在紅十字會進行的血液篩檢,包括檢驗有否丙肝病毒,就是三名科學家共同開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