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做「新聞守護者」還是專權者幫兇

蘋論:做「新聞守護者」還是專權者幫兇

最近看了一齣很有意思又合時的電影:「新聞守護者」。電影說的雖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往事,可對此時此刻的香港特別是新聞界卻恍如當頭棒喝,令大家對專權政府的本質與威脅可以更了解、更儆醒。

三十年代是中共老大哥蘇聯大踏步走向極權管治的時候,也是蘇共魔頭斯大林努力吹噓共產專權體制優越性的時候。當時,蘇維埃政權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利用國內外媒體宣揚共產主義體制下蘇聯經濟如何飛躍成長,工農業生產怎樣快速增加,形勢如何一片大好。另一邊廂,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深陷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中,GDP大幅收縮,失業工人數以百萬計,一戰時貴為英國首相的David Lloyd George 也不得不撙節開支,炒掉身邊的幕僚、顧問。那時的斯大林還沒像繼任人赫魯曉夫般向西方直接叫陣,高呼 “We will bury you” ;但不管在蘇聯、西方媒體還是學術圈都充斥着對共產主義體制的讚歌,認為它才是人類未來的出路。

還好,迷霧年代還有少數頭腦清醒,堅持尋找事實真相不隨波逐流的人。被Lloyd George 炒掉的顧問對專權政府、政客的話向來有保留,一直對蘇聯政府公佈的「漂亮」數據心生懷疑,認為它們太完美不像現實,遂下決心以自由記者身份實地到蘇聯鄉郊包括烏克蘭廣大農村地區走一趟發掘真相。

蘇共政權深知自己的「五年計劃」、經濟起飛不過在重演十八世紀沙皇時代的「波特金村莊」遊戲,不過在打腫臉子充胖子,自然威逼利誘手段盡出阻止年輕外交顧問下鄉採訪(當中的驚險場面留待有心看電影的人細味)。

極權謊言治國 犧牲民眾

顧問在有心人幫助加上巧施妙計下終於成功突破封鎖,到達被稱為「蘇聯麵包籃」的烏克蘭農村。在那裏他看到的是比但丁煉獄更可怕的景象:刺骨寒風、遍地餓殍、破陋房子、冰封千里,還有三、五步一個餓死街頭的老人、母親、嬰兒,還有搶掠殺人的暴力,還有殺小孩(自己或人家)充當食物療飢的絕望人群,還有把哥哥屍體的肉割下來煮湯的妹妹。

電影沒有把太多篇幅放在這些悲慘景象,但已狠狠戳破斯大林及蘇共政權口中的黃金時代假象,讓觀眾清楚看到極權政府為了展示自己的「高大強」及永遠正確,不但不怕說謊,還不惜為了瞞謊任由平民百姓大批大批餓死,好讓住在莫斯科的權貴們繼續吹着「國家一片好景」的肥皂泡。

斯大林政權是紅色專權體制的原點,很不幸他的追隨者還真不少。別的不說,中共專權政府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搞的大躍進就「師承」斯大林三十年代的暴政。幾年間中國多處出現糧荒,多達三千萬民眾因飢餓而死;各地鄉村、小鎮出現的慘況肯定不會比當年的烏克蘭好多少。同樣可怕的是,那時內地傳媒固然異口同聲高唱「大躍進」如何超英趕美,但海外傳媒、學者也有不少人為中共搖旗吶喊,認為它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楷模。

今天,中共政權不住口宣傳經濟如何強大,社會如何安定美好,中國模式如何優越。但專權政府的本質是說謊、圓謊再說謊,誰也不知道經濟奇蹟背後有多少水份,有多少謊話與犧牲。「新聞守護者」這電影及時提醒全球特別是面對極權政治入侵的香港民眾明白極權政體的真面目,對他們以謊言治國的做法可以更警惕,對他們為了隱瞞事實不惜犧牲民眾生命、財產更了解,不會再輕易上當。

說電影來得合時也因為它令新聞界反省本身的角色及作用。享有新聞自由的社會把記者視為事實真相的守護者,是政權的監察者。但新聞工作者、新聞媒體處於複雜及利益橫流的社會關係中面對各種誘惑,面對不同的利益交換,很容易會忘記自己的初衷,從「新聞守護者」變成專權者的「助手」,甘心為專制政權圓謊及保駕護航。

傳媒勿忘初衷 追尋真相

斯大林政權當年能成功騙倒不少人包括西方輿論界、學界及政府官員,那位紐約時報駐莫斯科特派員居功至偉。頂着普立茲獎得主身份的他不但對蘇共政權的暴政小罵大幫忙,為蘇聯政府的「驕人」數據、謊言背書,還直接間接打擊敢於揭露蘇聯饑荒、落後真相的行家、學者,包括那位Lloyd George 的外交顧問,令顧問身敗名裂,不為主流社會、學術、外交圈子所容,潦倒落魄。有資料指這位明星記者收受各種好處才為極權政府助攻,也有分析說他是真心相信共產主義體制的優越性,實情如何暫時仍未有定論。但不管如何,守護新聞、守護事實真相才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若不時刻儆醒,記者很容易變成操弄事實為專權者塗脂抹粉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