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食遺傳 - 楊靜

為食遺傳 - 楊靜

中秋節在家食團圓餐,老人煮好佳餚,最後剩了些飯菜。酒足飯飽,大家天南地北聊天,老人將剩菜裝碟,覆上保鮮膜,放雪櫃。第二日拿出又是兩餐,第三日又是兩餐,還未食完,又收拾幾下,準備原樣放回雪櫃。

兒女忍不住勸她,做醫生的女兒說飯菜放久了容易滋生細菌,不但沒營養,還會生癌。老人家不愛聽,表示節儉是美德,尤其現下世道艱難,尤其要省吃儉用。做會計的兒子不愛聽,直言經濟再差,不至於要母親餐餐食剩菜。最後兩邊誰也說服不了誰,老人氣鼓鼓發悶,兒子起身說又餓了,邀其他人出去再吃一餐。

這是很多人家裏常見的景象,說服老一輩不要過於勤儉實在是難,而下一代又有些過猶不及,停不住口。昨日提到腦神經科學家Judith Grisel去年著作《Never Enough》有一章講生活習慣、社會環境對於遺傳的影響,結合這故事看,頗有道理。

我們常說的遺傳和DNA序列有關,譬如血友病、唐氏症等疾病往往因為家族成員攜帶致病基因,後代中有一定機率發病。但Grisel博士介紹,新近的神經學研究中有Epigenetics一派,專門研究在DNA序列不被改變的前提下,父輩或祖輩的人生經驗也會在我們的細胞上留下印記,使得我們對一些他們經歷過的極端環境預先就有適應和處理功能。不少研究告訴我們經歷過飢荒的世代一生都很難擺脫積攢糧食的習慣,因為極度飢餓的烙印太強,那是一種你似乎永不會知道吃完眼前的食物下一餐在哪裏的恐懼,於是在太平年間也會在這種印象的趨勢下不斷囤積。而他們的後代中,不少因此會有快速消化食物的能力——消化越快,就越快可以開始下一餐,亦因此容易發生癡肥的情況。

神經科學實在有趣,讀多發現我們以為所謂的選擇和控制很多是一早寫好的,人並沒有那麼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