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年初於財政預算案宣佈重推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有別於過往iBond僅1厘固定息率包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預告,今次iBond會優化部份條款,包括最低息率保證提高到2厘,發售詳情今公佈。市場人士認為,在零息環境下iBond有2厘固定年息率包底,高於現時長年期定期存款息口,對「食息一族」有一定吸引力。
金管局今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第7期iBond發行細節,並由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金管局主管(貨幣及結算)阮志才、中銀香港及滙豐銀行代表主持;兩間銀行為政府債券計劃下所委任的零售部份聯席安排行。
陳茂波昨於網誌指,環球低息環境很大機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而海外主要市場相繼大規模推行貨幣寬鬆政策,中長期而言帶來的通脹風險不可忽視。在這背景下,iBond設計發揮了「兩頭兼顧」優勢。假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呈負數,iBond所設最低回報保證,可確保投資不會因通縮而陷零回報;相反若通脹升溫,其回報與消費物價指數升幅掛鈎,令所賺取回報至少能跟上通脹。
iBond每半年派息一次,債券到期日會全數付清本金予投資者。發行這批iBond後,政府緊接推出以65歲或以上長者為對象的銀色債券;兩批債券發行總額合共最多130億元,如認購反應理想,政府考慮加碼。
受第三波疫情影響,本港已連續兩個月出現通縮。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2.3%,為三年半以來首現通縮,最新8月份通縮收窄至0.4%。由於新一批iBond有2厘固定年息率包底,故即使往後通縮持續,仍可以最低2厘派息。據往績,歷年派息率最低為2016年發售的一批債券、第二次派息率低見1.02厘,但仍高於當時固定保證息率1厘水平,故保證息率一直只作包底參考,從未實際用作派息率計算。
近年低息環境下,銀行提供半年及1年期港元定存息率,普遍低於1厘關口,且持續趨降;業界轉向集中為3個月甚至7天等較短存款期客戶,提供較佳息率作推廣吸客,故市場相信新iBond對低風險投資者有吸引力。
經濟學者林本利指,市民應「盡抽」iBond,「錢放銀行沒有利息,聯儲局亦指三年後才考慮加息,故應該盡抽iBond」;他估計iBond發行後,價格會由100元升至103元,「急套現的可在二手市場放售,馬上賺3厘回報;否則可長揸三年,收晒6厘息(按每年最低2厘派息計算)」。
林續指不少大戶需要高息產品,若債價被搶高至105元,可馬上套現即賺5厘回報;又指現時政府財赤,應發行更大量債券集資,發行規模可考慮增至500億元,甚或1,000億元。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指,對比同年期及信貸評級短期債券,新iBond有2厘回報算十分吸引;雖然在通縮環境下,相信最終「都係拎最低嗰2厘息」,但iBond本質為對抗通脹,保障購買力,是分散投資下不錯的低風險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