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全球肆虐,本地遊成為主流,踏單車是不二之選,全港單車徑每逢假日例必「塞車」。其中號稱「超級單車徑」的「新界單車徑網絡」於上月陸續完成,全長60公里的路線貫穿新界東西,單車友可以由馬鞍山直踩至屯門。一眾單車發燒友已率先試騎耗資逾五億元興建、接連上水至元朗的11公里最新路段,毀譽參半;本報邀請單車教練陳政烜(Fasi)試騎,發現一如網民所言,路面凹凸不平且斷續,「推車仲多過踩車」,新手上路隨時炒車。
記者:陳詠恩
記者跟隨單車教練Fasi及其女友Yonas由上水雙魚河出發,騎經古洞、新田,再到元朗攸壆路,多個位置設有「騎單車者下車」的路標,然而絕大多數單車友都是直駛而過。「踩單車嘅人都係想踩車,唔會想推車㗎嘛」,Fasi在其中一處計時比較,同一段路單車駛過僅廿多秒,而他推車經過則逾1分26秒。
新單車徑最為人詬病的,是路線被行人路「斷開一截截」,路口每每設有路壆,單車經過便會大力「戥」一下,「呢條單車徑主要畀啲休閒人士使用,佢哋踩車技術未必咁好,冇停車一鏟上壆嗰下會失控。外地唔會喺單車徑路口整路壆,應該係同馬路口成水平」。
除了石壆,路口更設有各式欄杆分隔,十多米的距離內,單車友先遇上四支黃色膠柱,後一個身位即立有三支灰黑色金屬柱,駛過行人路口再有俗稱「神主牌」的金屬欄杆,單車手猶如玩障礙賽,S形扭過一柱又一柱。記者觀察發現,由上水雙魚河至古洞約1.6公里距離,竟有49個柱位,平均每32米便遇一柱位。「呢種單車徑有柱嘅設計係香港獨有,我去全世界踩單車都唔見,佢原意係想收窄條路,等踩單車嘅人慢啲,甚至落車,但偏偏好多人驚空間收窄就搞到失控,所以我唔知點解要有呢啲柱出現,好啲嘅代替就係喺地下畫線,用唔同路牌提示」,部份路口甚至被欄杆收窄至90厘米闊,旁邊立有圍欄,意味通過時可用空間更狹窄。
單車徑沿青山公路古洞段設立,採訪當日即使是周日,也有大量大型貨車出入,不時出現單車在貨車間穿插爭路的驚險場面。參考英國、丹麥等地的單車徑,Fasi建議在行車路口劃有讓路處及單車線,設置讓路提示路牌,讓單車使用者或私家車都能提高警覺,「其實對新手嚟講,過馬路都係一個技術嚟,冇理由因為技術唔夠,而要所有人都落車推」。
女友Yonas自言甚少踩單車,自覺技術一般,騎經古洞一段最感害怕,「因為好多大車,又好多柱同欄杆,好似隨時會撞到,我都唔敢踩,要係咁停」。
Fasi認為,經過新田再踩入元朗後,斷位及停車位減少,騎車較順暢,風景漸見開揚,沿路經過田野和魚塘,「好多地方嘅單車徑做唔到人車分隔,同埋條路夠闊,香港做到已經好好」,不過此路段未必適合新手,建議先完成吐露港單車徑及大尾督汀角段單車徑,練習純熟再來挑戰。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稱,在設計元朗至上水的單車徑時,已選取合適的走線,盡量減少單車徑與行車道、車輛出入口或行人路的交界處,從而減少騎單車人士下車的次數。新建單車徑有20多個騎單車人士須下車橫過的交界處,主要集中於沿青山公路一段的單車徑。由於青山公路交通繁忙,包括大型車輛亦會使用有關交界處,為免人車爭路及基於安全考慮,要求騎單車人士下車橫過這些交界處是合適的安排。
超級單車徑計劃早於2008年由發展局提出,當初打算由馬鞍山經上水、元朗、屯門至荃灣,原定2011年陸續完工,但2014年被審計署狠批工程超支及嚴重延誤,最終歷時12年方陸續完成,惟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網頁,屯門至荃灣的22公里單車徑仍在檢討和設計。
土木工程拓展署解釋,荃灣至屯門的單車徑正分段推展,當中包括青荃橋至灣景花園段、灣景花園至屯門段。青荃橋至灣景花園的一段長約2公里的新單車徑現正興建中,預計2021年年初完成開放給公眾使用。餘下長約20公里的單車徑仍在設計階段,由於走線頗長,加上部份路段受到實地環境的限制,就該段單車徑的擬議走線及初步設計作公眾諮詢時,收到多方面意見,因此需較長時間與相關持份者溝通,及審視單車徑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