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鄉村的中秋節比較有溫暖的感覺。幾十年前的新界鄉村交通不便,很多事情都要在社區內解決,小店舖、學校、山寨廠、屠房、奶牛農場、甚至小銀行都有,所以社區的自給自足能力比現在更豐富也更有活力,中秋節是在家裏過的、村裏過的日子,可不會跑出城中趁熱鬧趕潮流。
中秋節是開學後的第一個節日假期,小孩子剛剛認識了新同學,他們的父母也開始忙於新一輪的秋耕工作,鄉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顯得精采明亮。當天老師會大談嫦娥奔月、吳剛砍樹、朱元璋月餅起義的老土故事,但思想單純、見識貧乏的鄉村小孩都會照單全收,聽得興味盎然。也會有同學摘下家中的沙田柚、洋桃回來給老師當自然科社會科的教材,而美勞課就總是做紙燈籠,低年級小孩手裏拿着簡陋的美工紙燈籠,心裏卻想幾時才能像高年級的哥哥姐姐,用竹篾玻璃紙做色彩斑斕的坦克車和穿梭機呢?
下午班大概在第二個小息的時候便會放學,提早了的歸程隊伍顯得更為鬧哄,大家都趕着回家見爸媽分享學校的新見識。不過,路途中總有叔叔嬸嬸攔路,要小孩帶月餅回家做禮,回家後爸媽又要小孩再帶月餅出去回禮,回家時已天色漸暗,中秋的圓月也在山崗上徐徐升起,混着柴火炊煙味道的淡淡黃昏記憶,永遠的留在這些鄉童心底。中秋是大節日,少不了劏雞殺鴨,大塊魚大啖肉,但是比起其他節日,晚飯後的吃水果時段才更有特色,秋天有秋天的水果,物候的感受比其他節日強烈,洋桃(楊桃)、柿子、柚子、梨子或是比較少見的石榴都是中秋的果品,而且都是本地有農家栽種的農作物,跟農家子弟更為親近。柚子樹與洋桃樹是鄉間較為常見的秋日水果,雖然甜美的土種難得,多數是甜中帶酸的居多,但那個年代台灣的大洋桃、泰國的紅肉金柚都仍未流行,大家仍然「酸味味」的吃得津津有味。
吃過果子,小孩就會點起蠟燭燈籠,掛於門前,然後揀一個最愛的帶出外探險。日間熟悉的阡陌田野在中秋的月色之下,顯得格外清冷,小孩子提着燈籠三五成群,在月色下漫無目的地蹓躂,或者追蹤高不可攀的孔明燈。當年的孔明燈可不是現在幾十元在大陸淘寶下來,讓大家寫下廉宜願望的簡陋貨色,是人手以鐵線竹篾紗紙巧妙紮作的大孔明燈,下面還會掛上一串沾上煤油火水的「喴士」,如火龍一般的升上夜空。那個年代,孔明燈的長度與升空時間,成為村與村之間的無言競爭,大家都希望中秋過後有人談論自家村子孔明燈的威風。當孔明燈墜向地面時,小孩子也會特別興奮,怪叫群起的追逐去撲滅火頭,不過,最終還是掉落山頭的居多,天上的火龍變成山上的火龍。
近年來,每每在網上看見有「現代農夫」寫上一些舊一代農民知識水平低落,不懂以陽曆或節氣去執行耕作計劃的評論。其實我看這些評論者更是一知半解,本身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彌補陰曆的不足,以太陽黃道計算曆法,得到陰陽合曆的調和平衡。廣東一帶天氣炎熱,季節並不分明,下種蒔植沒有像北方人那麼強調跟隨物候而行,反而更為着重以感恩良多的節日作為分界線,好像中秋節在每年的秋分前後一個星期左右,所以老一輩的香港農夫愛以中秋團圓的日子作為秋耕之始,那不是更有意思嗎?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