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鏡頭下的文書 Nathan攝影/寫作人

蘋人誌:鏡頭下的文書 Nathan攝影/寫作人

Nathan自5月開始經營以攝影報道為主題fb專頁「難分:攝影/寫作人」,曾任職攝影記者的他,也在主流媒體任職圖片編輯多年,熟悉香港新聞攝影。然而當國安法通過後,無論是他和受訪者,都有恐懼感。訪問時,Nathan也不時自我審查,有時聽見受訪者說一句話,他心裏的獨白卻是「呢句嘢肯定唔出得」,確實影響了他的寫作心情和報道質素,「但係,唔知啊,同自己講繼續寫總好過畀佢嚇到唔寫?總有可以寫嘅部份,咁嗰啲都係有價值嘅地方」。

記者:趙曉彤

Nathan印象最深的訪問,是〈「紅媒」攝記鏡頭下的 721元朗襲擊〉,照片裏,一群白衣人手持武器,圍着一個頭破血流、正逃走的黑衣人攻擊。當時正在休班的攝記Y(化名)把這張照片傳回公司,然而他任職的「紅媒」沒有採用這張照片。後來,Y把照片放上網,輾轉間變成抗爭者於文宣常用的照片。

做訪問是一個承諾

「我覺得一周年呢張相唔寫就無咗。」這是Nathan的寫作動力,他認為:「佢影到一張無咩人影到嘅相,就係喺元朗站有廿幾個白衣人圍住一個黑衣人打佢嘅相,我覺得一來呢件事對香港好重要,唔可以咁易忘記,二來我覺得難得識呢班攝記,佢哋又願意講,如果我唔寫咪無咗呢個故事?我覺得好可惜,所以要寫。」

他一直寫作的動力也來自內心的掙扎。5、6月創辦平台,7月寫得最多,幾乎是「逼死自己」地每日寫作,當時,他心裏流動着憤怒與恐懼交集的洶湧情緒,「有好多事件令自己好嬲,唔知用咩方式去抒發,覺得用自己嘅字可以好忠實報道,咁可以表達到自己嘅某一啲嘢,所以我可能會好懶咁以後唔寫,但亦可能有咩事,我會好嬲咁繼續寫。」

今年7月,國安法通過,幾日後,他在專頁刊出攝影記者陳朗熹的訪問,內容談及陳朗熹的攝影集《無以名狀的力量》,裏面收錄了93張反送中運動的照片。這是Nathan為這個專頁而第一個認真訪問的攝記,當時,他覺得這樣的一個訪問是一個很大的承諾,因為這不是刊登於主流媒體的訪問,在個人專頁刊登的訪問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同時,他有全職工作,公餘時間再寫一篇長稿需要花很大心力。

6月尾,他寫完這篇訪問,同時國安法準備通過,令他重看稿件,自我審查,即使未必有問題的內容也作了一些「安全」改動,令他難以暢所欲言,心情頗低落。立法後,他發現很多人都在討論如何在這個時代去應對這件事,「人係要如常生活,做返自己想做嘅嘢,我覺得呢個都係一個方法,改到出咗佢總比唔出好,出咗佢好似有少少力量」。

透視相片背後思維

7月的書寫,是他個人面對無力感的方法,寫攝影,是他擅長的事,「我都覺得自己寫嘢好渣,但係我係用嚟對抗自己嘅無力感,另外係覺得攝影師或者攝影記者,佢哋真係將自己嘅意見同諗法完全融入咗喺攝影裏面,所以透過主要問佢一張相,佢基本上就會講晒佢對人生嘅諗法同佢嘅方向畀人知,我覺得呢件事好有趣」。

隨着反送中運動歷時一年以上,很多曾到現場拍攝的前線攝記其實有很多經歷,也有個人想法,但Nathan認為,主流媒體預留給攝記的空間往往是一張照片、或是版面裏的一小格照片,Nathan覺得攝記在主流媒體沒有足夠的空間表達個人感受和觀點,「但又唔代表佢嗰啲諗法或者感受係唔重要,有啲都係有意思嘅地方」。談論攝影,他認為攝影作品的質素一定是先於文字,文字是輔助,「但我覺得點解嗰個攝影師會喺嗰個時刻按掣,佢影嘅過程係點樣,背後有咩諗法,用咩角度去影,點解佢會揀呢張相去交畀公司或者放上網,呢啲決定嘅背後可能有啲嘢反映出嚟,有值得講嘅地方」。

Nathan認為,香港來來去去只有幾個人很認真地寫新聞攝影,很多人談攝影只談器材,雖然也有寫得好的地方,卻往往流於消閒,於是,當他遇上值得寫的題材,發現自己會找到方法聯繫拍照者,同時他有寫作意欲、有攝影知識,他認為自己需要把這些題材寫下來,如同那張沒有正式在大眾面前曝光的7.21照片「唔寫就無咗」。

他的網上平台經營了不夠半年,已累積了近萬讀者按讚,讀者的反應令他很有滿足感,雖然like數也重要,但更重要是他經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表達空間。從前他在主流媒體工作,知道如何經營網上平台及背後的辛勞,「但我只不過係想有個平台去發聲,講到自己想講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