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神經 - 楊靜

遊戲神經 - 楊靜

常常人們說電子遊戲對人體健康有害,譬如成癮。就自身體驗而言,電子遊戲的好與不好從身體感官而言卻沒有這麼黑白分明,只是一些碎片而模糊的感覺:升級的成就感、卡在難處的急迫,以及因為打機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產生的自責。

最近機緣巧合買本書講神經學角度的成癮機制,叫Never Enough。原本以為會講大腦如何決定成癮的機制,細讀發現講的全是藥物成癮。先開始有點失望,但讀幾頁發現作者文筆好好,她在青少年期就是癮君子,23歲後洗心革面、重新讀書拿學位,既是病人又是醫生,角度再好不過。整本書把每類藥物如何和大腦神經發生關係講得清清楚楚,基本上一條適用的原理就是長期濫用藥品者的快樂、興奮閾值遠比一般人高,而藥物能在短期內刺激人腦分泌大量神經遞質,短期內滿足無聊、痛苦、抑鬱等等負面情緒,以及戒斷後的不良身體反應。

本書越看越覺得成癮者(或整個人類)只是神經的載體,如果所生活的時代、族群或者環境本身就有藥物濫用的習慣,那大部分人是逃不過上癮這件事情。醉生夢死的原意大概如此吧,外界和身體其他部分發生什麼都不重要,酒精抑或鴉片對於神經的刺激才是真。其實《廿一世紀殺人網絡》提出的大哉問也有這麼一重:如果你感覺到這時間是真的(美好的),那是否還要吞下藥品回到殘敗的現實。

看完書還絕不過癮(讀書也是癮),又回到最初的疑問,找些論文來看,遊戲對於神經的影響。出乎意料,相比藥物的完全負面(且可怕)影響,神經科學家對於遊戲的評價則是好壞參半。除了常見的遊戲類似賭博對於人類對於獎懲反應的病態影響,不少研究發現其實電玩有助於玩家拓展視覺空間感、快速習得簡單技能、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多面向解決問題。

說到底射擊、冒險、潛伏都是在模擬物理行為,但是動作的只有手腦,刺激的是神經。也許,我是說也許,在更加虛擬化的未來,遊戲就是我們的古戰場,我們則似甄子丹和李連杰在《英雄》中那樣用意念/神經作戰。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