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戰線左右不是人(林忌)

議會戰線左右不是人(林忌)

中共人大決議押後立法會選舉「最少一年」,再決定現任議員「延任」,引發民主陣營內總辭還是留任的路線之爭。從民調結果可知,兩種完全相反的意見差距,由支持延任的47.1%,到反對延任的45.8%,不到1.3%;事後民主陣營有21個議員留任,又引來部份反對者的不滿。

自中共決定接近兩個月來,留任與離任的兩派意見,不斷互相攻擊,重創了民主陣營,亦是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以來,在不割席名義下,雙方意見最分歧的一次。在民調發表前一夜,先有朱凱廸、陳志全宣佈離任,民調結果宣佈後,又有陳淑莊宣佈因個人理由不延任、退黨與退出政壇。而從網絡群組可見,有些人則譴責民主陣營的決定,指控這是「對不起被捕與傷亡的前線手足」,甚至是「出賣」手足。

這種指控當然是不合理──作為民主派是否應該聽從民意?類似的爭論其實在2017年特首選舉已經發生過一次,因此不少人提出,民主陣營應該最少「以退為進」,呼籲堅持要表決者,搞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公投,而不是自行宣佈聽民調,然後製造機會給不服者輸打贏要。

更何況民調揭曉前,又未能成功宣傳決定去留的準則,於是不少古怪的言論,有如政府宣傳200萬人遊行就有550萬「不遊行」的歪理一樣,因民調中表態支持的只佔整體受訪者(包括親政府支持者)的少數,就變成了用作反對延任的理由。由於反對延任者幾乎與支持延任的相若,這當然成為了親共陣營的彈藥。

更艱難的問題就是,延任要負上的責任遠比離任難。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議會能夠做的,基本上就是只有:(一),利用職權去索取資料,用作監察政府的運作;(二),投票反對不合理議案的政府議案;大家近年所期望的有(三),利用議員身份、職權、薪酬、津貼,用盡一切方法反對不合理的政府議案,甚至變成(四),不只是「不合理」的議案,而是拉倒一切政府的方案。

市民對議員的期望已經由前兩點,變成更重視三甚至是四。但民主陣營仍是一盤散沙,特別是在大量本已打算離任、退休、退出政壇的「老電池」,由中共強行留下延任之後,也難以調節自己的心態,把自己如今的功能,符合目前民主派市民的期望,如定位為全面反對政府的「反對黨」。

這種本應是民主派定位的深層次矛盾,既未能夠得到充份的辯論,更變成不斷分化民主陣營的致命傷。每次政府推出一些新政策,傳統民主派的定位,就是「有益市民」的就支持,而不是有如西方民主制度下,以反對黨身份去挑戰政府的漏洞。例如代表專業界別的「專業議政」幾位功能組別議員,去反映其界別的意見時,更常與其他民主陣營支持者的多數意見脫節;而這潛在的矛盾,隨時會在未來一年內,引爆更大的政治炸彈。

守住議會易變支持政府議案

更大的問題,就在於政府提出的一些政策,更會得到民主陣營內的非政府機構 (NGO)背書。例如上星期七個環保組織發表共同聲明,支持政府早前的垃圾徵費議案,這種打着「環保大義」的政策,如以早兩年民主派議員的立場來估計,幾乎可以肯定他們當中不少人會表態支持,那麼「守住議會」,又會否變成「支持政府議案」,最後再淪為被利用,進一步借此打壓市民的權利呢?

一如早前限聚令,濫權執法的警察,專門針對民主派的議員、支持者以至街站;又例如食環署故意針對黃店,甚至不斷派人騷擾其營業。即使不去辯論政策是否有效,是否用意良好,事實就是政府已經濫權成性,任何事情全面政治化,再借此打壓中共的眼中釘。

上樑不正下樑歪,香港政治環境早已有根本改變,這兩年越來越少正常世界的政策辯論,更多的是各利益團體借造勢來「情感勒索」。但如今留任的議員,已有不少人被批判過氣脫節,或一說到其業界利益,以至個人政策偏好時,而完全不理會實際情況;議員在今日搞政策倡議,只會造就更多的政府濫權橫行,最終淪為邪惡的幫兇;事後不斷被人翻查投票記錄,連累其他民主陣營議員。

因此比起延任與否,更重要的辯論,是民主陣營能否最少在這一年來,擔任歐美各國般的反對黨角色?還是延任後又故態復萌,又突然以為可以左右政府的施政,然後不斷對政府議案投贊成票呢?這正是議會戰線中,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爭議結束,而是更深遠問題爭論的開始。

林 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