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奈良鹿的啟示

野人周記●奈良鹿的啟示

若草山上,芒草叢中一隻梅花鹿探出頭來,不似山下公園中追逐遊客討吃的同類,牠警覺地視察一下,然後便消失於雪白芒花之間。「這才是野生動物應有的行為。」我沒有失望,反而有點欣慰。

十二月初的若草山,空氣清泠,滿眼枯黃,盡顯深秋蕭瑟之美。年前因為參加奈良馬拉松,在非旅遊旺季的日子到訪古都奈良,賽前一天,耐不住腳,還是跑了去行山。海拔僅342米、遊客相對較少的若草山,是不錯的選擇,若草山深處其實還有世界遺產「春日山原始森林」和通往忍辱山的 「東海自然步道」,因為要保留體力,時間也有限,還是放棄了。每年三月至十二月才開放的若草山,山勢平緩,從山腹到山頂,是一整片原生的野芝草地,混雜着簇簇灌叢與芒草,山麓處的春日野,附近便是東大寺與春日大社等擠滿遊客與鹿群的景點。

遊客消失 鹿群上山吃草

走在山上,滿眼自然景色中,樓房近在咫尺,城市自然環境,倒有點像香港。若草山最有名的「燒山祭」落在每年一月,十二月初已是登山季尾,山頂上遊人稀少,寧靜閒適,眼見的鹿群,數目也不多,或在草地慵懶打盹,或靜靜地吃草,對,吃牠們應該吃的食物。

山路旁不少警告牌,說鹿是野生動物,時有咬人、踢人、撞人和以角觝人的攻擊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反而更常見於市內的遊客景點。歸根究柢,野生動物習慣了被人類餵食,變得不怕人,甚至為搶食主動攻擊,才是禍源。近日讀到一則報道,習慣聚集奈良公園等待遊客餵食「鹿仙貝」的鹿群,因肺炎疫情持續令遊客消失,開始重返山上吃草,「儘管一些鹿由於遊客減少而離開了公園,重獲接近野外的健康生活,但有些鹿似乎因對『鹿仙貝』的依賴而陷入困境,變得皮包骨。」並附上一張瘦得肋骨盡現的照片。過份依賴人類餵食,看來部份鹿隻已失去吃草的生存本能,就算水草豐足,仍有機會餓死。

「若」在日文中有年輕、新生之意,指的是山上滿眼翠綠的草坡,據說每年嚴冬一月第四個周六傳統的放火燒山,就是要清除雜樹雜草,讓春日再生新草,保持山坡翠綠。為了安全,現今燒山祭的燃燒範圍是受嚴格控制的,觀察到山坡上有被圍起的一大片,芒草茂盛但雜亂,想是留作燒山祭燃燒的部份,圍網之外,因為有鹿群放牧,保持天然「修剪」亦促進長新芽,反而是綠色短草地,一如香港不少野外地方,流浪牛是天然的草地保養者。祭典是為宣告一年之始,並呼喚春天來臨,起源卻眾說紛紜,相傳是源於1760年東大寺與興福寺之間的一場邊界紛爭,但也有說是為了替先人慰靈、甚至是鎮壓山上古墳的孤魂野鬼,另一說法,是用來驅趕野豬。

餵飼不如保護野生環境

說到野豬,想起香港的同類近年也日漸像奈良鹿般親人的行為。社會上一片壞消息中,日前能引起一點歡樂的本地新聞,相信是野豬一家五口在中環金融中心區中銀門外假山水池暢泳的畫面。二十多年前剛開始參與野外活動時,野豬是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曾在新界東北深山遠遠看見,大家已經歡喜若狂,除了是因為破壞農作物而被狩獵隊合法地射殺得七七八八,野生動物的天性,亦主動避開人類。郊野公園和保護自然政策的落實,市民保育意識提高,野外環境改善,有利野豬數目穩定增長,近年在野外變得常見,甚至出現在市區,亦變得不怕人,不過另一個主要原因,卻是市民餵食。

餵食野生動物,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違反自然的過量繁殖,不適合的加工食物有損健康,亦削弱甚至令動物喪失本身覓食能力,一如沒有鹿仙貝便餓得骨瘦如柴的奈良鹿。

親人的動物,確惹人喜愛,對野生動物來說,卻是違反天性,保持距離,也是為了牠們自身的安全,人類從來都是地球上最不值得信任的生物,衣食豐足時可以很有愛心,難保某年飢荒降臨,失去警覺的野生動物便是最易到手的食物,況且世上還有不論貧富皆嗜吃野味的民族。請堅持「餵飼野生動物是善心」的朋友再想一想,餵飽一兩隻,不如出力保護牠們賴以維生的環境,造福所有野生動物。愛牠變成害牠,有時只是一線之差。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