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足球與外地的水平好像越來越遠,或許不是我們沒有進步,而是別人走得太快,我們跟不上世界的步伐,而且未有察覺要跟上步伐。
舉例而言,近日港超重開,筆者喜見愉園(圖)復賽後表現出色,亦見傑志在菁英盃中器重有能力的青訓產品。一眾年輕球員的進步和表現,已證明香港足球除了外援和入籍兵,還有本土的有潛質球員接班。可惜的是,我們經常以「𡃁仔」和「𡃁仔波」稱呼年輕球員和他們的表現。於是,思想上認為他們要慢慢浸淫,通常是後備力量,亦接受他們踢「𡃁仔波」,也更容易以取經驗作藉口來接受犯錯。
諷刺的是,隨着現今足球要求快,歐洲和亞洲近年都湧現大量的年輕球員,以德甲多蒙特為例 ,17、18歲已是正選主力球員,球隊應是有能者居之。反觀香港,比賽節奏越來越慢,踢法多年依舊,重用外援和入籍球員,未有正視年輕球員的重要性和能力。我們必須放棄以年紀來代表「𡃁仔」的想法,反之催俗年輕球員更加努力爭取機會,給予適當的位置,不偏不倚,莫失莫忘。否則新的五年計劃即使能培育人才,亦恐怕欠缺承接和表演的舞台。
要選擇重施故技,還是破舊立新,轉變未必一定會變得更好,但若繼續停留,則怕難見曙光。現在需要的不僅是跟上自己計劃的步伐,而且更要是追趕遙遠的距離。硬件的確面對不少困難,但至少軟件和腦袋不能再選擇落後。
陳婉婷
前亞洲足協最佳女教練
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