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打擊下,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昨宣佈擴大關店計劃,預計明年將關250間店,未來將加大網上銷售。事實上,百業蕭條下惟網購平台異軍突起;2012年進軍香港的時裝百貨平台Zalora,其香港營運總監馮卓仁接受本報專訪指,知名國際品牌紛紛加盟其平台尋求出路,本港銷售增速在第三季較第二季快,增長逾50%,「較原本目標快了12至18個月」;主要來自用戶增長,及新簽多個本地及國際品牌,刺激購買力。
來自新加坡的Zalora,主要代理各地時裝品牌;亦有自家出品,現有50萬件產品。過往每季新簽10至20個品牌,今年每季則增至平均簽50個品牌,當中不乏大品牌,包括Global Work、niko and…、The North Face及Chevignon等。
「今年簽大品牌較容易,以往香港品牌、國際品牌主要發展實體店,及偏重自由行,但疫情下冇遊客,實體店冇人去,力求生存的零售環境下,連大品牌都轉型做網上。」馮卓仁又指,疫情下各國封鎖,實體店營運相對困難,物流、運輸速度減慢及航班延誤等,導致送貨延遲。
相比其他網購平台,馮卓仁自言Zalora特點是「繁體字」,「香港用戶鍾意睇繁體中文,我哋迎合到;加上我哋會多啲引入本地口味的韓式、台式品牌等」;他又指,香港實體店有存在價值,同時品牌在疫情期間發現網購重要性,故投放更多資源,「香港較遲起步,因距離短乜都買到;以往品牌在網購平台投放5%至10%資源,未來預期會增至20%或30%」。
除了工作,馮卓仁生活亦離不開網購,他指現時基本上只會網購,「基本上唔去實體店,一來唔鍾意拎嘢,二來格價好麻煩」;他曾在美國留學並任職投行,接觸過美國最大網購平台亞馬遜(Amazon)後,遂研究網購商業模式;至2012年加入Zalora,將新模式帶入東南亞市場,如在當地建立倉庫、物流運輸本地化、貨到付款等。
30歲的馮卓仁主要管理香港及印尼市場,訪問期間由於封關限制,被迫滯留印尼;他表示相比香港,印尼增長更強勁,整體電子商務發展更快,主要由於地方大但零售網絡差、配套不充足,故在疫情下錄100%增長。